当前位置:首页
>代表建议>2007年
关于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意见

发布日期:2007-10-31 11:33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威海市人大字号:[ ]


建议内容:

    去年以来,我市的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面貌大为改观,现就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提出意见如下:
    一是加大教育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各级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对新农村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农村的水、电、路等硬设施有了很大改善,但与此相比,农民的意识,知识结构等软件却没有大的提高。因此,建议拿出具体措施,建立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长效机制。
    二是落实好国债项目的配套资金。去年威海市争取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国债资金1000余万元,今年将争取更多的国债项目。这些国债项目大部分需要地市级配套资金,而威海市级对此类项目的配套一直未能落实。建议威海市财政能及时足额地将配套资金落实到位,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三是引导农村建设生态养殖小区。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而农村畜禽养殖,尤其是牛、羊等大牲畜的养殖对农村环境造成了较大污染,也由此影响了邻里关系。在村庄附近划定一块区域,将农户分散养殖的畜禽集中起来,同时建设大型沼气对畜禽粪便进行统一处理,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养殖污染问题。目前国家对小型生态养殖项目没有扶持政策,因此,建议市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引导部分村建设此类项目,示范带动全市农村养殖小区建设,探索出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

                                              代表姓名:于海国

答复内容:

于海国代表:
  您提出的《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建议收悉。现就您所提三点建议分别答复如下:
  一、关于提高农民素质问题
  近年来,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战略部署,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强化队伍网络建设,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加快成果创新转化,不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一)政策激励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实施“151”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每年市级培养1000名农村实用人才,县级培养5000名农村致富带头人,镇村培养10000名农民企业家、农业技术人员、农村经纪人和有一定技术专长的能工巧匠。出台了《威海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选拔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对威海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奖励人民币5000元:在职称晋升、成果申报、科研项目立项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具备条件的优先推荐为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候选人预备人选。
  (二)示范培训推动科农业技进村入户。启动实施新农村建设农业科技行动计划,以示范基地为载体,加强示范带动,建设小麦、玉米、油菜良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基地1.1万亩,果树缓释肥、EM菌改良土壤、果品套袋等技术示范点41处,使农民更加直观地学习新技术、接受新品种。开展畜牧科技人员联系千场万户活动,每外畜牧兽医科技人员固定联系养殖场2—3个、养殖户25—30个,一定三年,全市共联系养殖场1189个、养殖户11130个。采取短期办班、生产现场参观学习等形式对农户进行现场培训;通过电视、录相、广播、宣传栏、印发资料、送科技下乡等形式大力进行农科知识的宣传培训。今年已举办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242期,受训近4万人次,印发各种技术资料10万份,接受农民技术咨询8万人次。
  (三)创新模式着力提高培训实效。积极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确定了35个培训示范村,每村培训40名技术骨干和经济带头人。举办“绿色证书”培训班,对农村技术骨干、种养专业户、科技示范户等进行培训。实施“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试点,开通了农业语音专家咨询热线。与报社联合,在日报设立《每周农事》,及时指导农民科学生产。扎实推进农业信息化工程,网上开辟当前农事、实用技术等专栏,用现代化手段把农业科技送到千家万户。2004年起,每年依托“阳光工程”培训农村劳动力5000人左右。今年,荣成、文登、乳山三市被列入国家、省阳光工程项目单位,承担培训任务5000人,目前已完成培训211人,转移211人。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总体来说,我市的农民培训工作进展顺利,初见成效。但由于此项工作的对象是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根据您的建设,结合当前实际,下一步:
  一是加大投入,提高资金保障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民培训投入机制,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资金投入,努力争取将农民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有所增加,为农民培训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是立足实效,科学确定培训重点。农业新技术的引进推广中注重生产与产后加工并重。在引进推广生产新技术的同时,更加注重产品加工处理技术的引进推广及应用,提高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增产的同时也促进经济最大效益的形成。
  二是创新模式,不断改进培训方法。把培训方式向示范基地方向转变,推动农户由被动接受向主动认识、自觉接受新技术、新品种转变,提高学科技、学技术的积极性。把技术推广与发展龙头企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密切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协会在农民培训中的主导作用,指导农民统一技术、统一规程、统一操作,不断提高农民技术水平。
  四是强化监管,认真实施“阳光工程”。严格按照省阳光办的要求,组织实施我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重点加强对基地的监督管理工作,保证培训质量和转移率,维护学员的权益。
  二、关于国债项目配套资金的落实问题
  近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积极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千方百计争取上级国债扶持资金,同时也需要各级财政出具配套资金承诺。由于市级财力相当紧张,在项目上报时,与当地财政议定全由项目所在地财政配套资金。
  三、关于引导农村建设生态养殖小区问题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发展生态养殖,解决农村养殖污染,改善农村环境,一是大力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通过宣传、教育、引导,让群众了解标准,掌握标准,自觉地从建场、品种、繁育、饲养管理、疫病防治、污物治理等环节,严格落实生产标准,最大限度地实现生产全过程的标准化。目前,全市65%的较大规模养殖场实现了生产标准化,有19家单位通过了无公害认证。二是大力推行规模饲养。2002年—2005年,市政府出台政策,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奶畜规模饲养和清洁生产,对达到标准的奶牛规模饲养场、奶牛奶山羊规模饲养镇、乳品加工企业共奖励1000多万元,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目前,全市有60%以上的村达到畜牧整治村,80%的规模饲养场排污达到标准。三是加快推进农村沼气建设。2006年,全市共建设8~10立方户用沼气池2800多个,小型沼气工程20多处。今年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提出年内“新增农村户用沼气池1万座,新增小型沼气工程20处以上”。各级农业部门将沼气建设列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工程,全力推进。经过积极争取,今年我市有1个市区被列入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县,2个市区被列入省级财政扶持计划,荣成鲍村被列入农业部大型沼气工程扶持计划,乳山南黄村等5个村被列入农业部村级服务网点。截止6月底,全市新建沼气池5226座,占计划数的52.3%;小型沼气工程19处,占计划数的95%;在建大型沼气工程2处,基本完成年初计划。
  建设农村生态养殖小区是大势所趋,具有较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目前,市畜牧局和市财政局正在进行调查,研究相关扶持政策。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养殖业技术更新和农村沼气建设为重点,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切实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一是积极开展清洁生产。按照“村容整洁”和“环境友好”的要求,加快村外标准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改变人畜杂居、畜禽散养、畜禽混养的旧习;同时,通过营养调控降低了畜禽对有毒有害物质的排出量,通过消毒、发酵、生产有机肥、复合肥等措施,加强对养殖场排放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二是继续抓好农村沼建设。把大型养殖场、畜禽养殖集中镇村作为重点区域,加强示范带动和政策引导,优先扶持养殖企业和大户发展沼气建设,科学利用养殖污水和畜禽粪便,改善农村生活环境,逐步把全市农村建设成家居温暖、庭院高效、村容整洁、生产无害、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以上意见不当之处,请指正。

                                           答复单位:威海市农业局

                                               2007年7月25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