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代表建议>2007年
关于加快推进威海市数字电视整体平移的建议

发布日期:2007-11-13 17:23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威海市人大字号:[ ]


建议内容:

    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开始大力推行有线电视从模拟方式向数字化的整体转换,有线数字电视建设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成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推动力。目前我市有线电视仍处在模拟和数字两套节目和两套设备同时运行的状态。建议及早实现有线电视的整体平移。
    一、整体平移,加快发展数字电视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进一步改善威海对外开放环境。我市的两个文明建设在全省乃至全国均属先进城市之一,2004年又获全国第一个“人居奖”,是最适合人类居住和创业的地方。数字电视又是人类居住和发展最佳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率先发展数字电视,增加适合不同人类群体需要的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能够更好地满足来威海居住或来威海投资创业者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来威海投资创业。
    (二)加快数字威海建设步伐。数字化是检验一个城市科技含量、先进程度的重要标志。市委市政府早在2000年就着手数字威海的规划,2002年国家又把威海列为数字化、信息化试点之一。据有关统计显示,我国城市家庭彩色电视机普及率为126.38%,计算机的家庭普及率仅为26.23%;农村家庭彩色电视机的普及率为60.45%,而计算机的家庭普及率为1.1%。可以看出,广播电视是我国最普及的信息工具和最便捷的信息载体。发展数字电视可以把数字威海建设一步延伸到千家万户,使电视机成为威海电子政务推广的最大众化的工具;成为家庭通向社会和社会进入家庭的信息窗;成为威海地方信息化、数字化和家庭信息化、数字化融为一体的最佳平台。
    (三)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近几年来,电视节目内容越来越丰富,专业化、个性化、频道越来越多。人民群众普遍要求多上一些科技、教育、文化频道。但是,目前使用的有线电视模拟信号仅能传输50多套节目,减去用于传输数据信号的频段,用于传输电视节目的频道仅有30多个,我市现在已经用完。如果改用数字电视信号,传输的电视节目总量可增加到200多套,频道多了,节目内容也就多了,人民群众需要什么内容,就可以增加什么内容。
    二、实行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已列入国家有关规划
根据国家《广播影视科技“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国家广电总局发布了我国有线电视数字化过渡时间表,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分别提出2005年、2008年、2010年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平移的要求。我市地处东部地区,是属于2005年实现有线数字电视整体平移的城市之一。
    三、全国、全省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发展很快
截至目前全国数字电视用户已突破1000万户,目前已全部完成整体转换工作的城市包括青岛、淄博、杭州、深圳、南阳、绵阳、大连、太原、遵义等;另外已经启动转换工作的省、市还包括广西、海南、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河北、宁波、厦门、福州、泉州、临沂、江门等。
    山东省在2005年2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山东省有线电视数字化的意见》,要求各地借鉴青岛、佛山、杭州等城市在由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转换中的经验,依靠政府推动和政策支持免费为用户安装机顶盒。确保全省设区城市的城区有线电视用户在2006年前基本实现数字化,2008年左右,县以上有线电视基本实现数字化。按照省政府的指示精神,我省青岛市作为全国的样板城市已率先实现了整体平移,我省的淄博、临沂、泰安、济宁、日照也已经全面开展了平移工作,济南、聊城、潍坊、烟台也即将启动整体平移工作。
    四、启动整体平移可掌握以下原则和方法
    总的原则是“政府领导、广电实施、社会参与,群众认可,整体转换、市场运作”。具体建议采取以下方法:
    l、成立由市领导为组长、副组长,广电局、财政局、信息产业局、物价局、建委、税务局等相关职能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威海有线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整个有线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工作的领导、协调、推进等工作;
    2、政府牵头制订整体平移方案,确定整体平移时间表,
明确关闭模拟电视信号的时间;
    3、由物价部门牵头组织召开价格听证会,确定数字电视基本收视费价格及新建楼房数字电视安装费价格;
    4、由广播电视系统具体负责操作老用户的整体平移。通
过银行贷款或其他渠道融资的办法解决资金统一购置机顶盒,逐个小区地进行整体平移,争取用1-2年的时间完成整体平移工作。平移过程中,每户免费赠送1台机顶盒,当小区数字电视用户达到70%以上时,可将模拟频道予以关闭。不安装机顶盒的用户可通过无线收视。整体平移结束后的新入网户自行购置机顶盒。

                                            代表姓名:滕世重、郭建远

答复内容:

滕世重、郭建远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威海市数字电视整体平移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该建议符合国家政策、贴近威海实际,非常重要
  有线电视数字化是国家优化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大工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的广播电视数字化工作,中央领导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要求加快我国广播电视数字化步伐。2004年以来,国务院每年都将广播影视数字化纳入年度工作要点,并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广电总局在《全国有线数字广播影视业务发展总体方案》和《广播影视科技“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中明确要求采取分区分片整体转换的办法将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提出2005年、2008年、2010年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平移的要求,2015年完全关闭模拟电视信号的传输。
  山东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有线数字电视的推进工作,成立了以省委领导为组长的“山东省有线数字电视领导小组”。2005年2月,山东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山东省有线电视数字化的意见》,要求加快数字电视整体转换进程。根据省委、省政府指示精神,全省各地广电部门在当地政府的支持领导下,迅速开展转换工作。截至目前,青岛、淄博两地市已率先完成了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好评。临沂、济宁、泰安等地政府已经出台了整体转换方案,通过了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价格听证会,全面启动了转换工作;莱芜、潍坊、烟台、日照、东营、聊城等地市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始整体平移的准备工作,其中莱芜、潍坊两地市已将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列为2007年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予以重点支持。目前,在我省17地市中现已有11地市完成、启动及开始筹备整体转换工作。
  我市地处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属于国家确定的2005年实现有线数字电视整体平移的城市之一。我市既是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又是联合国确定的最适合人类居住范例城市,在国内外有着较高声誉。2006年,我市又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有线电视村村通”,受到省政府的表彰,在目前的数字电视转换进程中,又被省政府主管部门确定为率先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平移的城市之列。然而,威海却在全省数字电视转换进程中远远落后了。
  二、我市数字化整体转换的条件已经成熟
  青岛、淄博特别是临沂、济宁、泰安等地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消息在我市广大市民中引起很大影响,很多市民非常关注我市数字电视何时转换,我们接到很多咨询电话、信件,也有很多市民写信打电话到市长信箱、市长公开电话、市人大、政协等部门询问。
  为了解我市居民对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意向,2007年3月,威海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采用计算机辅助调查系统,随机对城区范围内市民进行电话调查访问。调查结果显示,有85.25%的调查对象表示接受和基本接受“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对“威海市区是否应该开始数字电视整体平移”的态度,有63.25%的调查对象表示应该马上整体转换和应该开始筹备。这些数据表明,市民对我市数字电视实行整体转换的支持率很高,具备了整体转换的广泛民意基础。
  同时,我市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硬件设施也已经完备。在2004年春季我们完成了全市(包括三市一区)数字电视前端平台的搭建工作;与此同时我们还以现有的有线电视网络为基础逐步分区域地进行网络的整体改造,拟将现有的网络全部改造升级为750兆,并且进行网络的双向改造升级,使之既能满足数字信号传输需要,又能具备电信网、计算机网的功能,为数字威海建设打下坚实的网络基础。2004年下半年开始了数字电视的运行,截至目前有线网内传输的数字电视节目近100套,市区参与运行的用户1万余户,经过几年的试运行软硬件设施及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具备了全市整体转换的条件。
  三、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是一个城市系统性、综合性工程
  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是一个城市系统性、综合性工程,国家广电总局为数字电视整体平移确定了:“政府领导、广电实施、社会参与、群众认可、整体转换、市场运作”的24字工作原则。
  威海广电局、威海信息产业局在2005年根据上级要求,向市政府提报了《发展数字电视,建设数字威海》的方案,由于当时全国和省内其他整体转换工作没有全面展开,此事被暂缓。目前我们已经根据各级政策,借鉴已经完成和开始转换城市的经验,拟定了《加快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促进数字威海建设的实施意见》,准备近日向政府专题汇报。
  我们计划在上半年得到政府的批复同意,做好整体转换前的所有准备,下半年全面展开转换工作,争取用短时间完成威海市区15万户的整体转换工作。
  同时,为解决资金难题,我们已筹措到3000万元资金做准备,以保证转换工作的顺利进行。

                                            答复单位:威海市广播电视局

                                                   2007年4月18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