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内容:
近年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政府加大了对教育标准化、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力度,改造校舍、充实内部设施,提档升级,另一方面不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七名”工程,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还应进一步加大优秀师范类毕业生的招聘力度,建立合理的“进出”机制。
(1)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业务能力、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由于体制的原因,现在教师队伍年龄已经偏大,思维固化,教学程式化,单靠培训很难有质的提升,满足不了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因此,建立合理的“进出”机制,有利于优化教师队伍。
(2)近几年每年招聘的本科毕业生满足不了实际需要。虽然从数量上看,全市教师总数与学生数比例核定编制后还有一定超编,但每年招收的教师分配到全市中小学后,有的学校多年没有分配一个师范生。连续几年后,就会造成该校青年断层,后续力量跟不上。对此建议进一步增加招聘数量。
(3)建立刚性的青年教师考核淘汰机制,解决只能进不能出的问题。任何一支队伍,都需要优胜劣汰,机制建立起来了,人才流动起来,优秀的人才储备才会实现。所以建立青年教师录用淘汰机制十分重要。
代表姓名:孙元涛
答复内容:
尊敬的孙元涛代表:
感谢您对威海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多年来,市教育局一直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在师德建设方面,先后开展了师德建设年、师德师能提升年、深化师德师能提升年等活动,集中开展了师德师风评议、十查十看、师德演讲、万名教师访万家等主题鲜明的师德教育活动,向学生进行公开承诺,并组织了优秀教师事迹宣讲团赴各区市巡回宣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年,市教育局拟出台《威海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从完善师德考核档案入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在师能方面,市教育局始终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了“四名工程”建设,加大师资培训力度,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年培训教师均在3万人次以上,有效提升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素养。
目前,全市教师队伍呈现整体超编但结构性缺编的现象,对此,市教育局认真开展了调查研究,结构性缺编的主要原因:一是新课改对教师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二是部分专任教师因年龄和知识结构老化、民办转公办等不适应岗位要求,导致脱岗和半脱岗现象存在;三是女性为主导的群体及职业对身体健康的挑战对教师力量的供给有着特殊要求;四是中小学教师编制被挤占现象严重;五是教师队伍梯次结构不合理。为有效解决结构性编制问题,建立教师队伍能进能出的良性流动机制,市教育局积极向市委、市政府建议:
一、实施超编教职工分流政策
对工作年限满30年或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且工作年限满20年的教职工,其本人申请并经批准后,可提前办理退休手续。二是在事业单位公开招考中,对专业性要求不高的岗位,优先从不太适应教学岗位的教职工中选调。三是分流部分不适应教学岗位的教职工到社区、镇(办事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基层单位从事管理性工作。
二、禁止占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
一是尽快开展幼儿园教职工核编工作,把目前占用中小学教师编制的幼儿园教师人事关系全部调入幼儿园。二是根据《关于印发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实施办法的通知》(威政办发〔2014〕2号)精神,学校后勤服务岗位全部实行社会化,由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不得使用在编教职工。
三、继续加大专任教师培养培训力度
通过全员远程研修培训、转学科培训、举办专题研讨、研训一体化培训、同研同备一节课、校本培训等措施,进一步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确保每年培训教师在3万人次以上,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专业素质、教育技术和能力。充分发挥名师辐射带动作用,重点加强“四名工程”培养培训,建立“教育名家”和“四名工程”人选工作室,组织省特级教师、齐鲁名师、四名工程、学科带头人等通过公开课、送课下乡、专题讲座等方式,培养和带动年轻教师健康成长,充分发挥骨干带动和示范辐射作用。
四、确保每年教师招聘数量达到自然减员数量的90%以上
为了保持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相对合理,形成良性循环的教师队伍梯次结构,建议每年的教师招聘数量应与自然减员数量大致相当,至少保持在90%以上。
五、实施“县管校用”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所辖学校教师,实行无校籍管理,教师由“学校人”变成“系统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实际和各学校的实际需求,全面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合理搭配各学校教师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和职称结构,使教师真正在城乡、区域间流动起来,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优势互补,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一名教师作用,加快推进我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威海市教育局
2014年7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