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代表建议>2015年
关于扶持威海各行业领军企业打造以企业为主体的公共研发平台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5-12-04 10:48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威海市人大字号:[ ]


建议内容:

    建议政府扶持威海各行业领军企业打造以企业为主体的公共研发平台,从而整合区域创新资源,进一步提升威海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具体举措建包括,对企业科研投入按照一等比例和原则进行补贴;政府出台相应高端人才引进政策,按照行业和企业需求“定制”引入人才;对行业内顶尖的高端仪器设备,由政府出资或者政府与企业双方共同出资购买纳入公共研发平台使用;对公共研发平台的小试、中试实验室在水、电、汽、暖及其他配套服务费用上给予减免。

    一、背景和问题

    根据国内外先进城市的发展经验,一个城市的崛起必然以一批在国内国际行业内居于领先地位的企业为依托。而要做到行业领先必须首先做到技术领先,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以及行业发展趋势的引领者。比如美国加州的硅谷产生了苹果、英特尔、惠普、思科、朗讯等一批电子工业企业,成为全球电子与互联网高新技术的标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明确提出让企业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创新主体,大学与大学、大学与企业、企业与企业及科研院所之间的协同创新已经成为时代潮流所趋。企业要成为创新主体,要实现协同创新,必须具备一个软硬件都身份完备的“公共研发平台”。

    近年来,威海市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主要突破口,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2014年出台了《加快发展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加快四大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指导意见》,确立了加快发展新信息、新医药与医疗器械、新材料及制品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据统计,威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已达到140多家,拥有了一批如威高、迪沙、新北洋等行业领先的企业。但是威海的高端制造业仍处于数量多、类型分散、特色不鲜明的阶段,大都是消化吸收现有技术,没有真正意义上在国际甚至是中国拥有绝对技术创新话语权的企业。

    二、原因分析

    1、威海区位、地缘、经济社会发展层次决定了企业各自为战开展科研创新具有明显劣势。在中国,高校科研院所以及跨国巨头研发机构都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即使是进入山东省也大都选择济南、青岛、烟台等城市。因此威海只能以本土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但是由于能够来到威海的科研人员和项目原本就少,目前各个企业各自为战,都通过招聘人才、购置设备、聘请专家建立自己的科研中心,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资源的重复浪费,而且缺少全局统筹,很难做大做强。

    2、通过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公共研发平台,能够整合科技资源、强化公共服务,提升产业集群科技创新能力。以企业为主体,是指企业是平台建设的需求主体、投入主体、创新活动主体和成果应用主体。然而对任何企业而言,科技创新都具有资金投入大、风险高、见效慢的特点。跨企业、跨地区整合科技资源,包括整合科研物质条件、集聚创新人才,是克服科技资源分散、重复配置,克服创新载体各自为政、封闭运行,实现科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增强科研创新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助于进一步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现重大技术领域和关键技术环节的突破,构建企业间技术转让的交易平台,实现技术创新在产业集群内的整体效应。

    3、通过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公共研发平台,有利于深化产学研合作,实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通过公共研发平台,企业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加快新产品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公共研发平台,开展行业共性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加快建设完善产业科技支撑体系,弥补了单个企业研发能力不足的问题。通过中试和批量生产,从而达到平台建设的终极目标,即实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三、解决方案

    1、研究制定以企业为主体的公共研发平台建设规划。要把加快公共研发平台建设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性工程,根据威海市的传统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从每个产业中选择1-2家综合实力特别是科研实力最强的企业作为主体,建设公共研发平台。

    2、对确定的建设公共研发平台的主体企业,政府要发挥好服务职能,制定配套扶持和激励政策。诸如,对企业科研投入按照一等比例和原则进行补贴;对企业引进的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给予相应的政府津贴、购房补贴;对行业内顶尖的高端仪器设备,由政府出资或者政府与企业双方共同出资购买纳入公共研发平台使用;对公共研发平台的小试、中试实验室在水、电、汽、暖及其他配套服务费用上给予减免。

    3、既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又要建立长效监督管理评价机制。在专业领域的创新政府以提供服务和配套支持为主,不进行行政干预,要给予企业“试错”空间。同时也要对研发平台的服务活动进行监督和对其业绩进行评价,公共平台的主导企业要有进有退。

                                    代表姓名:王德军

答复内容:

尊敬的王德军代表:

    首先感谢您对我市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接到您的建议后,我局高度重视,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了专题研究,现就“打造以企业为主体的公共研发平台”的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创新平台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全社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基础支撑体系。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着眼全局和长远发展需求,统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布局,应用基础研究、工程化技术研发、产业公共技术创新、创新发展公共服务等各类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尤其是布局了一批产业公共技术创新平台。自2013年开始,我市设立了重大科技专项,提出“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建立政策激励机制,吸引各方资本投入,集中资金重点扶持建设一批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重大公共创新平台”。

    近两年,根据我市产业发展需求,在充分论证基础上,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投入1800万元,引导和扶持三角集团、迪沙药业、北洋集团、迪尚集团、金猴集团等骨干企业建设了轮胎技术、海洋药物与功能食品、工业企业云设计、质量可靠性保障平台、服装云设计等10余个产业公共技术创新平台,鼓励其通过平台建设强化人才团队建设、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同时为行业发展提供服务支撑。目前,部分平台已形成了较强的创新和服务能力,如海洋药物与功能食品研究院新建了1万平米的研发场所,吸引了省泰山学者蓝色领军人才团队,引进了海洋生物、药物化学等专业的博士硕士100余人,对外承接化学物质成分鉴别、含量测定及杂质分析等服务;工业企业云设计平台已为我市工业企业开展了11次培训,为卡尔电气、易霸科技等189家企业提供了云设计服务;服装云设计平台一期已开发完成,目前已有10多位设计师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开展服装设计活动。这些平台的建成提高高端资源集聚、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服务等能力和水平,促进了我市的产业转型升级。

    今年,我市又进一步启动实施了“一产业一特色”科技行动计划,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错位发展、有序推进的原则,在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重点环节建设了一批工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重点支持了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研究院、中欧膜技术研究院、服装创客空间、碳纤维研究院、中韩生命科学研究院、移动互联研究院等平台建设,促进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和战略性产品研发,提升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

    下一步,针对产业公共创新平台建设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全市的创新资源,以产业链为主线,采取政府、企业、高校院所多方共建的方式,布局一批面向产业的新型研发机构,对于重点平台可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重点支持,同时对于建设绩效进行评估,作为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二是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优化和完善鼓励创新平台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建设及科研补贴、人才奖励、资源共享服务等多方面扶持,落实科研人员职称、专利转化、技术交易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提高依托单位的建设积极性。三是鼓励创新运行机制,从政府层面通过无偿资助、入股、创投基金、牵线搭桥等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和引导骨干企业、高校院所共建产业公共创新平台,运行模式可根据可以采取企业、事业、社团等多种方式,鼓励在投资主体、利益分配上的多样性、灵活性。

                                        威海市科学技术局

                                          2015年10月28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