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善我市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缺编的建议 | ||||
| ||||
建议内容: 我市共有普通中小学203所,其中,普通高中22所、初中86所、小学95所。教职工编制总数16580人,实有21567人,超编4987人,占教职工总数的30.1%;专任教师编制总数15986人,实有20100人,超编411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5.7%。目前,我市教师队伍在数量上呈现超编状态,而实际上教师力量明显不足,无法满足教育教学需求,结构性缺编问题比较突出,这一问题在省内外中小学也普遍存在。 一、专任教师结构性缺编的主要原因 (一)2004年开始实施的新课改对教师数量和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一是课时和学科增加导致缺编。音、体、美等学科课时大幅度增加,并新增了信息技术、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卫生保健等学科。二是高中文理不分科导致缺编。课改前实行文理分科,课改后,逐步取消文理分科,高一、高二都要开设史、地、政、物、化、生等课程。三是富余学科教师逐渐转岗。由于上述原因导致语、数、外课时减少,教师出现富余,又由于教师专业性强,老教师转学科教学难度很大,富余教师逐渐脱离一线教学岗位,从事了一般性管理工作。四是规范班额、班数增加导致缺编。省教育厅规定,小学每个班级不超过45人,初中不超过50人,高中以50人为宜,最多不超过56人。我市班额由60-70人逐步规范到50人左右,班额缩小、班数增加,教师需求量也随之增加。 (二)单一的“生师比”编制标准导致教师数量不足。单一的“生师比”编制标准,没有充分考虑到城乡学校在班数、班额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农村学校生源少、班额小,按照“生师比”配备的教师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甚至出现一位教师教授多个班级、多个学科的现象。文登区一所乡镇小学共122名学生,5个年级5个班,平均班额24人。按“生师比”可配备教职工7人,每名教师平均每周33节课、每天6-7节课,还要承担备课、批改作业、管理等众多工作,教师负担很重,教学质量不能保证。 (三)部分专任教师素质不适应岗位要求导致脱岗和半脱岗现象存在。我市因年龄和知识结构老化、民办转公办等原因,不适应岗位要求而脱离教学一线的专任教师有341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7%。一是专任教师学历层次不高,全日制学历达标率不足60%。二是教师运用信息化教学能力差,部分年龄大的专任教师难以掌握。三是年龄和知识结构老化。我市50岁以上的专任教师有2539人,占12.6%,其中初中和小学2195人,占13.7%。四是教师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身心健康堪忧。教师患大病的人数直线上升,因大病等身体原因脱离教学一线人数达到了41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个别学校占到了5-6%。 (四)中小学教师编制被挤占现象严重。一是幼儿园教师占用中小学教师编制。因公办幼儿园一直未开展核编工作,共占用初中和小学教师编制920人,约占5.7%,这部分教师在职称评审、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工作中存在不符合政策问题,极易诱发不稳定因素。二是支教。按照省教育厅安排,我市每年都要安排一定数量的教师赴省内济宁市以及新疆、西藏等地区支教。三是因其它原因脱离本职工作岗位。据不完全统计,调整到食堂、保安等后勤服务岗位,以及借调到镇(办)、社区等其他单位工作等原因脱离本职工作岗位的教师近800人,约占4.9%。上述诸方面原因导致中小学教师编制共被挤占约10.6%。 (五)教师队伍女性比例过高,梯次结构不合理。一是男女比例失衡。我市专任教师中女教师占68.6%,环翠区达到了79%,每年有近500名女教师因生育休产假,有两个学期的时间无法进行正常教学,特别是二胎政策放开后,休产假的女教师将会进一步增加。二是教师梯队断层。上世纪70年代大批招收民办教师,80年代初大量清退,80年代中后期又再次招收民办教师,90年代末又大范围一次性清退代课教师,新世纪以来又将大批民办教师一次性转为公办教师,由于反复大进大出,导致教师队伍出现梯队断层。近年来我市平均每年公开招聘专任教师400人左右,仅占自然减员数的67%(省里规定90%以上),由于补充数量有限,教师队伍老化现象将会越来越严重。 (六)新设立中小学(含幼儿园)机构无法审批。目前我市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已到位,撤并学校已基本完成,但为满足城市化进程加快、入学(入园)学龄儿童数量大幅度增加的需求,以及在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政策引导下,每年都需要在建城区新建、改扩建一批中小学(幼儿园),编制部门执行的“机构撤一建一、人员编制内部调剂”政策已经无法满足建城区新建中小学(幼儿园)的需要。 二、解决结构性缺编的建议 (一)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师编制标准。教师编制标准应当以公平、均衡和弱势补偿为基本价值取向,既要保证基本的教育教学需求,又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建议在“生师比”的基础上,引入“班师比”或“科师比”,根据班级数和教师常规工作量配备专任教师,有助于缓解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数量不足问题。其中班级数根据标准班额确定,教师常规工作量应充分考虑教师课前准备、上课、课后作业批改、班主任、班级管理等。另外,还应充分考虑学校教育设备维护管理、教师脱产进修学习、教师交流轮岗、支教、女教师休产假、病假、寄宿制学校管理难度、承担家长学校和社区教育中心职责等实际情况,按照5%-10%的标准额外核定教师附加编制,解决学科教师短缺问题。 (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编制管理。一是尽快开展幼儿园教职工核编工作,把占用中小学教师编制的幼儿园教师人事关系全部调入幼儿园。二是加快推进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由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不得使用在编教职工、不得自行聘编外人员。三是及时审批因城市规划新设立的中小学(幼儿园)机构,按照办学规模核定教职工编制,可根据学生增长实际,分年度逐步配足配齐所需师资。 (三)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师招聘工作。一是确保保证专任教师“退补相当”,每年引进专任教师数量至少应达到自然减员数的90%以上。二是超前考虑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后新增教师问题。据市卫生计生部门测算,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后,我市每年可新增新生儿约4000人,3年后入幼儿园、6年后入小学,要超前考虑学校布局容量和教师配备问题,分年度逐步配备到位。三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招聘部分聘用制教师作为补充,满足一线教学需要。 (四)实施超编教职工分流政策。一是参照公务员有关政策,对工作年限满30年,或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且工作年限满20年的教职工(全市约3533人,约占教职工总数的16.38%),经本人申请并经批准后,可提前办理退休手续。二是在事业单位公开招考中,对专业性要求不高的岗位,优先从不适应教学岗位的教职工中选调,教师原有的工资收入不变。三是分流部分不适应教学岗位的教职工到社区、镇(办)、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基层单位从事管理性工作,教师分流后不再占用中小学编制,原有工资收入不变。 (五)规范和创新校长教师的管理和培养培训。一是探索“县管校聘”教师管理改革。编制部门对中小学教师编制实行动态管理,由教育行政部门按照班额、生源等情况具体分配到各学校,统筹安排区市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促进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二是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校内设机构及干部职数设置。严控中层以上干部配备人数,盘活中层以上骨干教学资源。三是加大专任教师培养培训力度。通过全员培训和名师名家培养,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岗位教学能力。四是严格落实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引导教师积极履行岗位职责,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进一步完善教师退出机制,规范教师行为,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 代表姓名:贾国哲 答复内容: 贾国哲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改善我市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缺编的建议收悉。我办高度重视,会同市教育局组织人员深入调研,分析主要问题,研究工作措施。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我市基本情况 (一)核编标准。按照有关要求,我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核定由省里统一标准组织核定,核定情况需报省政府审批或备案。我市先后于2002年、2011年两次组织对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进行了核定。2011年,按照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的省编办、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调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鲁政办发〔2011〕44号)要求,我市共核定编制16575名。 (二)核编情况。我市中小学现有在校学生数22.2万人,比2002年核编时的在校生数34.8万人减少12.6万人,减少36%;比2011年核编时的在校生数23.7万人减少近1.5万人,减少6.3%。如重新核定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话,全市又将减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1500名左右。截止2014年底,我市教职工超编比例为32%,为全省最高。若按现有学生数核编,我市教职工超编比例将达到43%。 (三)解决超编的主要做法。一是利用政策,挖掘编制。将学校管理职员、教学辅助人员和工勤人员占教职工的比例由政策规定的9-15%调整为高中和初中按5%、小学按3%的比例掌握;争取政策对全市中小学均按特殊规定的上限5%核增教师编制。二是多种渠道,调剂编制。以市直为例,2013年,从编制总量内调剂了部分编制用于充实一中海北班的教师力量。今年初,对卫生系统选派的专业卫生技术人员全部不办理编制转移手续,继续占用卫生系统编制。三是区分情形,补充教师。对超编严重的区市,按照“退三进一”或“退二进一”的比例区别对待;对学生数增长迅速、教师短缺、供求矛盾突出的中心城区,按照“退一进一”或“退一进二”的比例安排招聘计划。2011-2015年,全市中小学教师共招聘2099名。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优化机构编制资源。为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中央出台了一系列规定,李克强总理承诺“本届政府任期内,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省政府明确“机构编制不得突破2012年底总量基数”,现有机构编制总量已成不能逾越的红线。为此,下步重点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进一步盘活现有机构编制资源,在不突破现有总量的基础上,重点倾斜教育领域,最大限度满足教育事业发展。 二是进一步用好现有教师资源。针对现各中小学普遍存在的不任课教师比例偏高、任课教师课时安排不合理、教师学科分配不均衡等问题,督促教育部门进一步加强管理,严格按标准设置任课教师、兼职教师人均周课时,将专职从事管理工作的教师改为兼职,并逐步清理借调人员。大力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逐步降低工勤人员比例。同时,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管理,落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核定政策,按照省里标准,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 三是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近几年,我们根据超编人数、自然减员等情况,对学校教职工招考给予了重点考虑、优先安排。下一步,根据各区市、国家级开发区超编情况,重点研究拟定追加用编进人计划,通过部分调剂方式,缓解因学生数增加造成的编制不足问题;同时,加快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工作,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解决教师力量不足问题。 四是进一步加大督导落实力度。按照区别对待的方式,荣成、文登、乳山以解决超编为主,进一步严把进人关口,积极进行人员分流,压缩超编比例。临港区随学生数调整年度用编进人计划,一方面继续多出少进控制超编,一方面满足教学需求。环翠区、经区拿出今后五年中小学人数预测,根据预测趋势,提早做好编制储备、计划安排。为满足当前需求,可在环翠区、经区范围内,试行中小学教师聘用制探索,编制内教师可以满足需求的,坚决不聘用编外教师。 感谢您对我市机构编制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并请您今后继续多提宝贵意见,促进我办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威海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2015年7月8日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