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支持规模企业实施机器换人扩大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建议 | ||||
| ||||
建议内容: 近年来我市制造行业发展势头强劲,本地企业生产的机械装备加工产品、鞋帽服装、渔具、轮胎等产品不但充分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而且还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目前,我市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已愈来愈大。然而,近年的劳动力紧缺、成本上升等因素也制约了区内企业的稳定发展和竞争力提升,长此以往将会对我市产业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为此建议加大力度支持规模企业实施机器换人工程和扩大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范围。其优势如下:一是安全性高、节省人工。以山东威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为例,一条传统的钻夹头生产线需要7、8个人,而整个数字化车间多条智能生产线仅需3、4个人。二是提高效率和品质。工业机器人能够不间断地进行24小时作业。三是节省原料,降低成本。人工成本越来越高,而机器人属于固定资产。四是提升企业形象。使用机器人作业,能够提升客户对企业的形象认识,无形中增强企业竞争力,增加企业订单。 然而,在企业机器换人工程和机器人应用方面尚未形成规模,还存在如下困难和问题: 1、企业“机器换人”主动性不强。随着“招工难”“用工贵”等问题日益突显,很多企业都有“机器换人”意愿。但由于受资金等原因制约,很多企业对“机器换人”望而生畏、无从着手;加上存在“小富即安、小富求稳”思想,尤其是近年来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我市部分企业“收缩战线,现金为王”,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潜在危机认识不足,对“机器换人”存在被动观望思想。据了解,大部分企业愿意投入500万元以内进行“机器换人”,最希望能在1-2年内就能收回投资成本, 2-3年收回成本是企业耐心的极限。同时,自动化生产线动辄成百上千万,许多从事低端生产的企业换不起机器人。小规模的资金只能进行老旧设备的淘汰更新,并不能让企业真正的做到“机器换人”。 2、企业对我市“机器换人”政策了解不够。2012年我市出台了《威海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专项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的财政补助政策,但部分企业对新政策还是一知半解,使好多企业由于资金问题放慢或者直接放弃了“机器换人”,使得优惠政策无法真正的落到实处。并且在补助资金上,比如16年规定单个企业当年最高不超过300万元,相对于企业动辄几千万元的投入,补助力度太小。 3、区域智能装备配套企业支撑力度不足。“机器换人”是一项技术含量高、专业化强的工作,制造企业对智能装备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态势。我市尚缺乏专业的机器换人设计服务单位,缺乏能够提供个性化换装的智能装备生产企业,对产品关键工艺装备的持续改进和推进能力较弱,无法满足产品质量和精度的要求。面对种类繁多的机器装备,很多企业对更新尺度难以把握,大多数企业只能采用类比或模仿的方式,与自身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机器换人”工作的快速发展。 4、高级技能人员素质瓶颈有待突破。在“用工荒”成常态、劳动力成本日趋高涨的情况下,智能化设备在很多企业中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自动化的难点通常不在关键过程或者动作的自动化,而在于异常情况的处理、人机交互处理、不同状态之间的无缝转换,这些都不是理论或者空想可以解决的,必须要靠高度的经验。可以这样说,自动化降低了对普通技工的需求,但对高层次技工的需求更大。没有高技术人员,即使引进先进设备也无人进行操作、维护等一系列问题,智能设备没有发挥提质、提效的作用。当前很多制造企业专业人才匮乏,应用技术人员水平不高,这也是制约企业进行“机器换人”因素之一。 解决方案: 一、鼓励企业加快推进机器换人和机器人的应用,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和高危作业行业,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二、设立企业自身机器换人和机器人项目推进的专项资金。加快企业机器换人和机器人的应用,对有效实行机器换人和机器人应用的企业,政府予以一定的奖励和项目补助。 三、大力推进机器人厂家和产业人才引进,制定科技人才、项目引进计划,并对机器人研发项目予以优先立项支持,对新创办的机器人产业公司给予重点支持。 四、建议威海举办机器换人和机器人展会。通过展会,使我市各工业企业能有效和近距离的接触各类机器人。 五、鼓励本地企业购买或租赁本市制造的工业机器人及成套设备。在市工业发展专项中安排资金,通过固定资产投资补助的方式予以支持。对有能力购买工业机器人的企业予以重点支持,且在战略性主导产业发展资金等专项资金中安排,采用无偿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重点支持工业机器人相关项目建设发展。 代表姓名:刘友财 答复内容: 尊敬的刘友财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规模企业实施机器换人扩大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建议》,市经信委高度重视,认真学习研究了建议精神,结合经信工作实际,提出下一步对策措施。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威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业新旧动能转换,把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作为重要的发展路径之一。市经信委研究出台了《威海市智能制造专项行动计划(2017-2020年)》,大力实施机器换人工程,推动工业机器人推广应用,我市智能制造水平明显提升。 (一)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意见》、《机器人首台(套)产品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工业企业提质增效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着眼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两个层面,给予政策资金扶持。一方面重点扶持相关企业进行机器人研发平台建设、关键技术开发等,对通过认定的机器人首台(套)产品,按价值给予生产企业全额资金补助;一方面对购买使用机器人设备的企业给予采购额10%-15%的补贴,单个企业最高额度150万元。截至目前,我市威高集团、三角集团、天润曲轴等16家企业获得省、市机器换人专项资金1400万元。 (二)实施了一批机器换人项目。2017年,市经信委推动实施了32项机器换人项目,全年计划投资62.9亿元,全部竣工达产后,年可实现新增销售收入166.8亿元,实现利税43.9亿元。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新型预灌封卡式瓶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对新型预灌封卡瓶的生产工艺进行智能化改造,节约人工180人,节约人工成本632万元。项目建成后,年增销售收入1755万元,净利润730万元。海马地毯引进阿克明斯特地毯织机的智能纱架机器手系统,每台机器在倒线、工序、筒纱染色等工序配备4-8个机械手,有效改善了粉尘岗位环境,效率较原来提升3倍,并且每年仅毛纱损耗一项就可节省成本3375万元。 (三) “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我市坚持以“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为抓手,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组织企业参加智能制造带动提升现场会,引导同行业企业对标学习,推动智能制造水平整体提升。山东威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高档数控机床关键功能部件数字化车间研究及新模式应用项目,计划总投资1.03亿元,建设48条自动化机加工生产线和24条自动化装配线,使用MES、PLM等先进的信息化系统,满足产品设计、工艺制造、检测、物流、仓储等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要求。项目完成后,可实现运营成本降低21%以上,生产效率提高600%以上。天润曲轴股份有限公司工厂智能生产数字化车间项目,计划投资1.7亿元,构建集生产物流管理、智能仓储管理、智能控制系统、监控调度系统于一身的智能系统,实现曲轴、连杆生产管理的集约化,项目完成后,关键设备数控化率达到96%,可节约用工63%,生产效率提高33.4%,能耗降低36.7%。三角轮胎的高等级乘用车胎智能制造项目,总投资27亿元,新建自动化立体库系统、AGV系统、MES系统等,引进多复合挤出机、一次法成型机等智能装备。项目完成后,节约用工50%,生产效率提高100%,关键生产、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品牌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企业家思想重视不够。部分企业由于受资金和技术制约因素影响,被动观望情绪比较明显,缺乏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对“机器换人”的紧迫性认识不足,存在“不敢投、不愿投、小富求稳”的思想。 二是技术支撑欠缺。目前我市企业与沈阳新松、上海德迈科等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进行了合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细分行业的复杂性,在智能化改造技术支撑上仍然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三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在智能制造的大环境中,跨互联网、智能装备、软件信息产业等专业技术人才比较缺乏,存在智能装备操作难、维护难的现象,制约了企业智能化改造的进程。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整合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全市智能制造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形成整体发展合力。严格落实《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工业企业提质增效的实施意见》,把智能化系统纳入机器换人资金扶持范围,对购置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化系统的企业按照10%-15%的比例给予资金补助;对承担国家、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智能制造专项项目的企业,一次性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奖励;对认定的威海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给予一定资金补助,单个企业累计补助不超过500万元。 (二)实施“机器换人”工程。建立“机器换人”项目库,并对项目库进行动态管理。在工业机器人用量大或劳动强度大的汽车、机械、轮胎等行业和劳动密集型的轻工、纺织服装、食品、医药等行业,重点推广工业机器人替代换岗,提升工业智能制造水平。重点支持焊接机器人,喷涂机器人,搬运机器人,移动小车,码垛机器人,分拣机器人,冲压、锻压机器人,包装、拆卸机器人,切割、研磨、抛光机器人,清洁机器人,检查和维护保养机器人,拆卸机器人等,减少用工数量,提高生产效率和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三)实施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工程。在医药、轮胎、食品、化工等流程制造领域,针对产业链长、控制点多、基于配方的大规模生产特点,鼓励企业加快生产线整体改造,实现生产过程动态优化,制造和管理信息的全程可视化,提升企业在资源配置、工艺优化、过程控制、产业链管理、节能减排及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在机械、船舶、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离散制造领域,针对制造工艺多样化、制造装备单元化、多品种、大批量制造特点,鼓励企业创新制造模式,实现产品设计、工艺、制造、检测、物流等环节的集成优化,提高企业数字化设计、工艺流程优化、精益生产、可视化管理、质量控制与追溯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在基础条件较好的领域,开展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认定工作,推进重点领域智能制造集成创新和应用示范。 (四)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重点围绕机械、化工、纺织服装、医药、新材料等领域,每年推荐一批智能制造项目申报国家和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智能制造专项项目。启动开展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带动提升工程,以威达机械、三角集团等企业为典型,发挥示范企业带动作用,组织召开智能制造带动提升现场会,引导同行业企业对标学习,推动智能制造水平整体提升。 (五)坚持内引外联,推进深层次合作。组织企业与沈阳新松等国内外先进企业加强研发、生产、营销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搭建产学研用平台,加强产业对接合作。积极组织企业参加智能制造培训,提高企业家认识水平和专业能力,营造全市实施智能制造的良好氛围。 威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7年6月16日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