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共基础设施先行以更大力度突破临港区提速同城化的建议 | ||||
| ||||
建议内容: 在我市全面迈进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的新时代背景下,临港区作为全域威海的几何中心,战略节点意义更加突出,不仅本身是 同城化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更是联通南北、联动周边极其重要的一 个枢纽。从同城发展的已有成效看,全市在发展规划、基础设施、产 业布局、公共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有了很多重大突破,但相 比北部中心城区和南部文登区,临港区这一板块因为起步晚、底子薄, 目前仍然是同城化的一个短板。建议从市级层面进一步加强统筹谋 划,在规划、布局、项目、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以公共基础设 施先行,带动临港板块加速突破,支持其更好地发挥中心节点作用, 深度融入和服务同城发展。 解决方案: 一、在同城化交通设施布局中,进一步强化临港区的枢纽作用。 市委市政府提出,未来五年,要完善内畅、外联、互通的交通体系, 打通交通连接关键点,提高区域内通行方便程度,建成优势交通工具 半小时通达型城市。建议在规划实施一系列重要交通设施项目中,进 一步重视和强化临港区连通南北、联动周边的枢纽作用。比如建设城 市轨道交通,应当把临港区作为一个关键连接点来打造,与正在规划 的客运枢纽站衔接起来,更好地加速南北一轴人流物流商流汇聚、流 通,带动产业隆起、城市建设。 二、在同城化基础设施配套中,进一步加大对临港区的支持力度。 近几年,临港区着眼同城化大局、紧扣产业化需求,在公共财力非常 有限的情况下,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城市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配套 有了大幅提升。但是与同城化更高要求相比,还有很多短板要补。建 议市级层面进一步加强统筹谋划,在水、电、气、暖、污水处理等基 础设施配套方面,给予临港区更大倾斜和支持,一些重点工程优先考 虑在临港区落地实施,既能够很好地提升该区域基础配套能力,也有 利于更好地辐射服务周边区域。 三、在同城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进一步优化对临港区的资源 配置。近几年,临港区在加快突破城市化短板中,对标市区、加大投 入,高标准实施了社区、学校、全民健身中心等重点工程,形成了 很好的示范效应和社会效益。建议市级层面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着 眼临港区在同城化中特殊重要的辐射联通作用,从人力、物力、财力 上加大倾斜,科学规划布局、优先支持建设与同城化要求相适应的医 疗、文化、体育等设施场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临港区重点 突破,为加速同城化发挥更加有力的集聚、辐射和联动作用。 代表姓名:吴加友 答复内容: 尊敬的吴加友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公共基础设施先行以更大力度突破临港区提速同城化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临港区位于威海市全域城市化的中心节点位置,是威海市南向发展轴线快速隆起的重要板块,是市域一体联动发展的重要的着力点和突破点,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临港区发展,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资金争取等方面予以充分支持和倾斜。 一是科学规划产业空间。坚持“突出重点、错位竞争、一体发展、整体提升”的原则,以草庙子“一河两岸”城市核心区为中心,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商贸业为内环,以休闲观光农业、现代物流和部分产业园区为外围,加快推进产业组团发展、集群发展、竞相发展,重点强化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带动临港区由产业园区向综合城区转变,形成产业支撑和城市发展有机衔接、渐次融合、分层外扩的产城融合新格局。 二是优化基础设施网络。规划“两横三纵”的内部快速路网,形成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等级配合理的方格网式路网布局形式。规划在公共交通系统基础上,建设临港区客运枢纽,实现与中心区及文登区的有效对接。同时,规划通过威石路、俚李线、初张路、福州路、威青一级路、疏港路、迎宾大道、省道202等主干道推动临港区与周边区域对外交通发展和联系。 三是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在草庙子核心区设置区级公共服务中心,主要布局服务于临港区范围的区级行政办公、商业零售、商务办公、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等设施,形成综合性公共服务中心。设置4处组团公共服务中心,分别为洪水岚旅游度假组团、蔄山组团、黄岚组团及汪疃组团,每个组团级公共服务中心分别根据各自组团的主导功能布局相应的设施。 四是加强建设资金保障。近年来,为缓解项目建设资金压力,积极为临港区符合条件的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扶持,三年来累计为临港区争取上级无偿资金1.19亿元,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1.23亿元,累计安排S202威青线北台至十里头段改建工程、临港区客运枢纽工程、蔄山净水厂二期及配套管网工程等3个项目列入市级政府类项目投资计划,总投资9.14亿元。每年通过市级财力安排、上级转移支付、争取债券资金等方式支持临港区加快发展、加大建设力度,其中2016年通过市级财力及上级转移支付拨付临港区超过1.6亿元,为临港区争取上级债券资金9.2亿元,推进了市政道路建设、体育休闲健身项目、农村危房改造、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旅游厕所建设、病险塘坝除险加固等设施配套,为临港区加大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城乡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将认真贯彻“产城互动,三生共融”发展理念,在交通、产业、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方面与市中心区、文登区统筹考虑、融合发展,不断加快临港区同城化建设速度,推动临港区实现从工业园区到现代化产业新城质的跨越。 一是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结合公共交通专项规划与轨道交通专项规划,设置市域快速轨道交通1号线,起讫点为温泉镇至文登城际站,将临港区打造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关键连接点,并计划在草庙子镇设立轨道交通停车场,进一步加强与市中心区、文登区的联系。加快推进市域交通一体化,加快临港区与威海市区域公共交通相衔接,推进临港区客运枢纽工程建设,并分等级构建枢纽骨干快线、干线、支线等公交网络,提高临港区与中心城区之间的公共交通出行比重。 二是统筹区域基础配套建设。进一步统筹重大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发展,保障区域资源、能源供给安全以及设施的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重点考虑科技新城热源厂、黄岚燃气热电厂、南郊热电厂的区域协调发展,考虑文登220KV变电站、正棋220KV变电站及规划汪疃220KV变电站的区域协调发展,考虑规划预留黄岚燃气热电厂并网,保障供电安全并达到电力资源一体化。考虑规划区内中石油泰青威线汪疃门站投入使用后,与市中心城区供气的一体化。另外,规划区内蔄山水厂西线供水干管沿初张路向北接入初村及高区,东线考虑与东部滨海新城及文登区的对接,加强区域间供水调度。区外北侧初村污水处理厂主要处理初村镇、羊亭镇及汪疃镇的污水,规划考虑与汪疃镇的协同发展。 三是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每个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按照2~3万人的服务规模,提供社区级绿地、健康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幼儿园、体育活动场地、超市、肉菜市场、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设施等项目,不断提升临港区公共服务设施服务水平。着力推动总面积8万平方米、设计床位800张的临港区医疗体系建设项目,鼓励建立区域医院制度,与市办医院组建医疗联合体。支持临港区建设“历史文化馆”“手工博物馆”等与同城化要求相适应的文化、体育设施场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临港区重点突破。 四是继续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加大对临港区争取上级资金的扶持力度,力争将临港区相关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纳入上级扶持大盘子,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尽可能多的将临港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优先转报。指导临港区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PPP模式的推广,强化对PPP项目的包装和推介力度。同时将根据市级财力等情况,统筹考虑予以倾斜支持,推动临港区加快同城化步伐。 威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7年7月14日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