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审议报告
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市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对全域旅游发展情况审议意见的报告

发布日期:2018-05-10 14:44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威海市人大字号:[ ]


市人大常委会:

2017年10月23日,市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市旅游发展委主任肖怡受市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全域旅游发展情况的报告,提出了审议意见。针对会议提出的意见及建议,市政府进行了深入研究,认真落实。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牢固树立全域旅游发展理念

(一)强化统筹规划。紧紧围绕加快推动全域旅游发展这个核心,按照整体规划布局、综合统筹管理、一体化营销推广的思路,稳步推进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提高旅游供给质量效益。加快编制全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结合即将编制的《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全面对接落实全域旅游战略,规划引导全域旅游发展路径,推动“旅游+”向“+旅游”转变,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卓越城市。

(二)强化宣传营销。在经贸、文化、体育等重大活动中推介威海旅游元素,统一使用形象标识,依托主流媒体,开展青荣城际铁路、威海机场通航城市宣传推介活动,巩固提升核心品牌效益。建立旅游官方网站和微博、微信,利用百度、谷歌搜索引擎建立品牌推广专区,并在知名旅游网站开辟旅游产品旗舰店,增强宣传推广效果。开展丰富多样的推介活动,不断拓展入境旅游市场、活跃国内旅游市场,2017年,以俄罗斯为重点,兼顾日本、港澳地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组织5场推介活动;以省内高铁沿线城市、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为重点客源市场,组织10余场推介活动,旅游市场持续升温。

(三)强化人力支撑。将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市人才培养选拔体系,健全人才评价、激励等机制,积极引进国际旅游服务高端、精英人才,不断扩展国际化旅游视野。利用涉旅院校专业教育资源,开展旅游职业教育,培养多层次旅游人才。组织开展乡村旅游、旅游标准化等多个专题培训,提升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二、积极培育新型旅游产业主体

(一)引进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威海特色,加大精准招商力度,提升旅游国际化标准,培育壮大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旅游综合体项目,争取地中海俱乐部等高端旅游项目尽早落地,打造与国际接轨的高端旅游度假村。

(二)培育本土化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围绕市域旅游企业兼并重组,研究制定国有旅游资源整合意见,推动组建市级文化旅游投资集团公司,推进与港中旅集团就“黄金海岸”、温泉开发、东部滨海新城建设以及大乳山、昆嵛山、里口山开发等开展全方位合作。培育旅游产业龙头企业,支持华夏文旅、赤山集团、西霞口等旅游企业做大、做优、做强,鼓励品牌信誉度高的旅行社和旅游车船公司跨地区连锁经营,推动旅游饭店转型升级,打造主题文化饭店品牌。培育格林豪泰·逍遥小镇、六福湾、威高田园养生小镇、昆嵛养生示范园等集养生、保健、休闲于一体的旅游新业态。

三、加快推动旅游业融合发展

(一)突出发展康养旅游。启动健康养生餐饮品质提升行动,推出养生系列产品,开展养生菜创新设计大赛、“妈妈的味道—家常养生菜”征集等活动,印制《健康养生威海菜》《24节气养生食谱》等菜谱,打造“四季威海·康养福地”养生品牌。整合各类旅游要素,构建统筹规划、三线联动、四带贯通、组团发展的空间格局,开发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旅游产品和线路,培育一批具有跨国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和具有较高附加值的服务贸易项目。积极创建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依托中医医疗机构、自然疗养区,打造一批旅游示范基地。探索多元化合作模式,推动中医药健康产业项目进驻东部滨海新城,重点推进新城医院和国医养生院等项目建设,打造旅游康养特色小镇。

(二)大力发展海洋旅游。整合海滩、海湾、海岛、渔村等旅游资源和滨海旅游产业要素,依托国际海水浴场、半月湾风景区、东部滨海新城、好运角旅游度假区、南海新区、乳山滨海新区,打造滨海旅游线和幸福海岸旅游度假带。深度挖掘海洋文化,打造寻山海洋牧场、泓泰海上休闲平台、东楮岛海草房等亲海体验旅游产品。积极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到2020年,力争建成8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30处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10处渔业特色小镇,培育1至2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休闲渔业品牌赛事,休闲渔业年游客量超过1000万人次,休闲渔业消费额达到全市旅游消费总额的20%,基本形成生态良好、生产发展、设施完备、产品优质、服务完善、效益显著的发展格局。

(三)升级发展乡村旅游。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出台关于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的实施意见,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围绕山景线、海景线、红色线、环城带,将全市农业现代园区、休闲基地等串珠成链,设计形成“三线一环”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设乡村旅游示范精品项目,将里口山、文登区界石镇樱桃谷等10个片区打造成业态丰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乡村旅游集群,打造20个乡村旅游园区,按照3A级以上景区标准打造文登米山镇特色农业休闲小镇、荣成成山天鹅小镇、乳山台依湖酒庄风情小镇等8个特色旅游小镇,建设2至3个国家级精品园区。打造与乡村环境融为一体的精品民宿,策划推出文化旅游民俗活动和农事活动。到2020年,乡村旅游消费额力争达到150亿元,建成国内知名的滨海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四)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存、历史名人、文博场馆、档案馆等文化资源,重点打造爱国主义教育、老洋房探寻、始皇东巡、道教寻踪、中日韩佛教、海草房记忆等特色文化旅游品牌,促进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计划组织开展“行走威海卫·对‘画’老洋房”活动,积极发掘城市历史印记。用好刘公岛甲午海战纪念地、天福山起义纪念地、马石山红色旅游风景区、毛泽东像章博物馆等资源,开发历史文化旅游产品。打造道教全真派发祥地等文化旅游品牌,开发宗教文化旅游线路。鼓励专业艺术院校与重点旅游目的地合作,推出一批艺术水准高、市场潜力大的旅游演艺节目,持续提升品牌内涵。规范整合各类会展活动,发挥具有地方和民俗特色的传统节庆品牌效应,组织开展群众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活动,在重点旅游线路布局建设历史文化展示场所和传统民俗活动场所。

(五)打造品牌节会和赛事旅游。围绕打造“四季国际会展城市”品牌,加强与国内外会展企业、协会、机构的沟通和衔接,加大高端会展活动引进力度,培育国际苹果种植设备技术展、中国医养科技大会暨威海医养科技及产业发展论坛、大溪谷农业高峰论坛等优质会展项目,举办西洋参文化节、沙雕艺术节、温泉节、樱桃节、无花果采摘季、生蚝旅游节、樱花节、灯光文化节等特色节庆活动。立足全域思维,在品牌体育赛事中融入更多旅游元素,充分利用旅游宣传片、画册等载体,加大品牌赛事推广力度。持续办好铁人三项、帆船、高尔夫、摩托艇等赛事活动,探索在刘公岛、威海湾、那香海、逍遥湖等海(水)域举办游艇、皮划艇、帆船、冲浪板等赛事,吸引各地游客来威观赛。

(六)策划推广研学旅游。积极发展海洋科普旅游,推动海洋渔业和海洋生态旅游相融合,建设海洋牧场、人工鱼礁海钓基地、海珍品参观与体验中心、海产品养殖研发中心,打造集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于一体的海洋科普观光旅游区。启动威海市中小学生开展民族复兴教育实践活动方案、未成年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基地版图等编制工作,鼓励中小学校利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扩大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溢出效应”,促进基地建设与基层党建、红色旅游、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免费向市民开放各教学点,分期分批组织中小学生就近参观学习,力争入选团中央、教育部推荐的中小学生培训基地以及夏令营、冬令营重要目的地名单,持续提升红色旅游影响力和吸引力。

(七)丰富拓展四季全时旅游。开发冬季旅游产品、晚间娱乐休闲项目,挖掘观天鹅、泡温泉、赏雪景、品美食等旅游资源,鼓励旅行社将其纳入冬季旅游常规线路,打造淡季旅游新亮点。开展招商、旅游宣传推介活动,拓展客源市场,组织媒体和旅行商采风报道,活跃淡季旅游市场。整合年节文化、旅游、餐饮、娱乐等涉旅资源和产品举办贺年会,引导旅游企业推出淡季旅游优惠政策,拉动游客淡季出行和错峰旅游积极性。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及微博、微信等营销平台,积极做好线上宣传,吸引更多游客,实现旺季更旺、淡季不淡的新局面。

四、不断完善旅游服务配套

(一)畅通全域旅游交通运输大通道。围绕推动旅游与交通深度融合,完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加大旅游交通道路建设支持和指导力度,实施以“一环两纵七横”为主骨架的全域旅游交通网络规划,实现47个重点景区、10个美丽乡村片区、12个红色旅游教学点、16处海洋牧场、34处休闲农业园区全域覆盖;建设路况好、环境美、设施全、有特色的旅游风景道路,作为旅游交通道路示范工程,2018年力争完成83个旅游交通指示牌的设置。创新城乡一体化交通运输模式,积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对满足通车条件的行政村全部通达城乡公交车,对具有乡村游、农家乐、采摘园功能的乡镇区域,适度增加城乡公交线网辐射广度和深度,加大车辆班次密度,促进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优化市域一体的快速客运网络,将通往各重点景区的客运班线打造成精品线路。

(二)优化提升接待体系。根据城市发展定位,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星级饭店、连锁酒店和旅游度假村经营企业,推动星级酒店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提升酒店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按照成熟一个、申报一个的原则,积极培育高端酒店。鼓励发展精品饭店、文化主题饭店、经济度假酒店等新型住宿业态,推进大溪谷、天沐温泉等打造主题文化酒店。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包装整合,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发展高端民宿,鼓励各类农村能人、返乡创业人员和新型经营主体依托现有住房、集体闲置用房发展民宿,在保持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设计不同风格、主题鲜明的特色房间,营造体验式环境。结合省推进民宿规范化发展有关要求,实施星级民宿评定工作,鼓励各区市推出特色民宿品牌,到2020年力争星级民宿达到500家以上。

(三)建设美丽旅游环境。围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聚集各类旅游要素,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森林旅游,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效益,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生态第一的旅游开发战略,把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保护放到首要位置,严把开发项目入口关,在旅游项目立项建设前,必须进行环境质量评估和效益分析,在科学保护的前提下实现资源有效开发利用。

(四)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建设威海旅游公共服务平台,集信息服务、产品展销、在线预订、行业管理等功能于一体,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推进旅游大数据建设,推动公安、交通运输等涉旅数据共享,提高产业监管、客流实时监测和运行服务质量,提升智慧旅游水平。建立健全旅游联合执法机制,充分发挥好“1+3+N”旅游综合执法体系作用,净化旅游市场环境,维护游客合法权益,提升旅游监管水平。加强景区、星级宾馆、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保障,及时发现和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加大重点景区、旅游集散中心等区域巡逻力度,着力维护旅游治安秩序。

 

威海市人民政府         

2018年2月22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