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代表建议>2018年
关于扶持远洋渔业做大做强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9-01-31 14:29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威海市人大字号:[ ]


建议内容:

一、荣成市远洋渔业发展基本情况

荣成市具有农业部远洋渔业资质企业19家,专业远洋渔船317艘、总功率32.9万KW、总吨位17.9万吨,作业区域遍布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2017年,全市共外派各类远洋作业渔船252艘,完成远洋渔业总产量31.9万吨,实现产值39.8亿元。目前,沙窝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和加纳、斐济、乌拉圭、印尼、斯里兰卡5处远洋渔业海外综合性基地,以及荣成市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俚岛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建设正在加快推进,逐步形成产业布局合理、产业龙头集聚、设备技术先进的远洋渔业产业体系。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荣成市远洋渔业发展基础优势明显,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制约着远洋渔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基地建设推进缓慢。远洋渔业海外基地建设成本是国内的2—3倍,基地建设需要巨额资金支持,单靠企业自身积累很难实现。二是渔船装备有待提升。老旧渔船多、装备水平差、维护保养不到位,不仅限制了渔获捕捞,还增加了作业风险。三是综合效益不高。远洋渔业在运输、油料补给、冷藏、销售等环节过度依赖于境外公司,供给保障系统、渔获加工系统、渔获营销系统不健全,导致渔获物不能及时得到回运,只能就地低价售出,利润流失严重。四是专业人才缺乏。船员流动性大、更换频繁,专业技能人才短缺,用工荒问题日益突出。

          解决办法:

          近年来,荣成市通过组织远洋企业围绕老旧渔船更新改造、远洋运输船建造等积极争取上级资金、争取省海洋与渔业厅在荣成设立远洋渔业船员培训基地、出台鼓励企业运回自捕水产品奖励政策等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远洋渔业规范有序发展。但与舟山、深圳、青岛、日照等城市出台的扶持政策相比,扶持力度远远小于这些城市,导致部分远洋渔业企业为了获得更大扶持,在外地成立远洋公司并将远洋渔船过户到外地,这对荣成乃至威海整体远洋渔业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建议市政府充分考虑全市远洋渔业现状,在远洋基地建设、渔船更新改造、运输船新建、专业船员培养培训和水产品回运奖励等方面出台扶持政策,并重点向荣成倾斜;同时,协调市发改、商务、渔业、财政等部门,在荣成争取上级扶持远洋渔业发展政策方面给予最大限度支持,推动荣成远洋渔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进而带动全市远洋渔业在全省领先、国内闻名、世界有名。

                                                                         代表姓名:许云川

          答复内容:

          许云川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扶持远洋渔业做大做强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发展远洋渔业是发挥威海渔业独特优势的正确选择,是新旧动能转换、调整渔区经济结构、转变渔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对发展现代渔业,实现海洋渔业大市向海洋海洋强市转变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以资源获取能力建设为重点,促进远洋渔业全球化布局。一是基地建设。在国外,结合我市远洋渔业的全球战略布局,配套建设综合性海外远洋渔业基地。通过基地建设,为在周边海域作业的渔船以及赴南极作业渔船和科考船提供货物装卸、船舶维护、补给、休憩等综合服务。密切关注印尼、斯里兰卡等国家的政策变化,加快推进已开工的斐济、乌拉圭、加纳阿克拉三处海外综合基地建设。同时,稳步推进农业部“两区”建设。主要围绕远洋渔业发展,立足区域优势和产业特色,加强远洋渔业全产业链建设,带动企业走出去开发国际渔业资源、开拓国际市场。在国内,以靖海集团所属的沙窝岛国家级中心渔港为平台,在沙窝岛建设北方及全国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面向环太平洋作业远洋渔船提供物资供应、船舶修造与检验、自捕渔货回运、水产品国际运输、远洋海产品加工检验研究、远洋渔业电子商务交易等综合性服务。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推动,基地在拉动上下游配套企业发展、创造就业岗位,产业集聚、产品集散、资源整合、产业升级等方面作用日益明显,在推动我市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陆海统筹发展等方面起到了较好的引领作用。二是积极推进远洋渔业开发合作。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鼓励和支持靖海、鑫发、赤山等公司与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等承担国家远洋渔业资源探捕项目。在大洋性渔业方面,努力争取和扩大印度洋金枪鱼捕捞配额;稳步提高西南大西洋和东南太平洋公海鱿鱼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积极开发印度洋中上层渔业资源。在过洋性渔业方面,稳妥推进与伊朗、尼日利亚、毛里塔尼亚等国家的合作项目,探索与非洲、东南亚等区域有条件的国家开展渔业合作。在南极渔业方面,高度重视南极海域生物资源开发,鼓励好当家等企业赴南极从事磷虾捕捞生产,进一步拓展我市远洋渔业发展新空间。

二、以远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为抓手,促进远洋渔业全产业链发展。立足于远洋渔业全产业链、产业化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形成集远洋捕捞、资源回运、水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市场开拓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现代化远洋冷藏运输船,提高远洋捕捞产品运输能力,十三五末我市专业远洋运输船将达到16艘;发展远洋水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打造完善重点远洋产品的冷藏、加工和物流设施,建设精深加工基地,提高产品加工利用率,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强远洋渔业产品宣传和市场开拓,鼓励支持远洋渔业企业创建自有品牌,进一步打响中国远洋渔业基地和中国远洋水产品加工物流基地的牌子,加快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鼓励靖海、好当家等龙头企业在全国大中型城市建立以配送物流、口岸物流和电子商务物流为主要形式的展销、批发和配送中心,形成辐射国内外的市场营销网络和流通体系。

三、以远洋渔业促进中心建设为契机,强化远洋渔业全方位服务。借助省海洋与渔业厅和市政府共建的山东(威海)远洋渔业促进中心建设,通过远洋渔业信息化管理、远洋渔业资源整合、国际合作、境外服务等能力建设,加强远洋渔业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管理和服务。鼓励和支持远洋渔业企业加强与上海海洋大学、东海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研究开发或改进探鱼、诱鱼、捕捞、加工等远洋渔业生产主导技术,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解决远洋生产的难题。支持远通船厂、黄海造船、荣成造船工业等渔船设计和建造单位,以高效、节能、环保和安全为目标,加快围网、鱿鱼钓、金枪鱼延绳钓、单拖网等先进渔船船型的研发制造,积极申报山东省远洋渔船制造和研发基地。积极完善和落实远洋渔业补贴、税收等优惠政策,规范企业运作,强化执行监管,充分发挥扶持政策对远洋渔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加大远洋渔业资源调查监测和探捕、渔船更新建造、基地建设、产品研发加工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同时,加大对远洋渔业企业的资金支持,增加远洋渔业信贷投入比例,提高远洋渔业企业中长期贷款额度,综合运用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渔船抵押贷款等产品,拓宽融资渠道,切实解决融资难问题。

四、以威海市远洋人才培养为重点,提升远洋渔业全行业从业人员素质。支持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山东交通学院海运学院创建省级远洋船员实训基地,培养适应现代远洋渔业发展要求的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加强远洋渔船职务船员及普通船员的法律、技能、安全、外语和涉外知识培训,提高船员素质和专业能力。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支农惠农政策,开展远洋渔船船员的培养,引导国内近海捕捞渔民转产从事远洋渔业,为远洋渔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威海市海洋与渔业局

 2018年7月30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