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共基础设施先行、加速突破临港区同城融合发展的建议 | ||||
| ||||
建议内容: 近年来,随着“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战略深入实施,临港区作为全域威海的几何中心,战略节点意义更加突出,不仅本身是同城化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更是联通南北、联动周边极其重要的一个枢纽。从同城融合发展实际看,全市在发展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公共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有了很多重大突破,但相比北部中心城区和南部文登区,临港区这一板块因为起步晚、底子薄,目前仍然是同城化的一个短板。建议从谋划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层面,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以公共基础设施先行,带动临港板块加速突破,支持其更好地发挥中心节点作用,深度融入和服务同城发展。 解决办法: 一是在同城化交通圈布局中,进一步强化临港区的枢纽作用。在规划实施一系列重要交通圈规划中,进一步重视和强化临港区连通南北、联动周边的枢纽作用。比如,结合轨道交通站点规划,加大支持、加快推进综合枢纽站建设,打造客运、公交、出租、轨道交通无缝换乘的城市交通综合体,更好地加速南北一轴人流物流商流汇聚、流通,带动产业隆起、城市建设。 二是在同城化基础设施配套中,进一步加大对临港区的支持力度。近几年,临港区着眼同城化大局、紧扣产业化需求,在公共财力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城市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配套有了大幅提升。但是与同城化更高要求相比,还有很多短板要补。建议市级层面进一步加强统筹谋划,在水、电、气、暖、污水处理等基虑在临港区落地实施,既能够很好地提升该区域基础配套能力,也有利于更好地辐射服务周边区域。 三是在同城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进一步优化对临港区的资源配置。近几年,临港区在加快突破城市化短板中,高标准实施了社区、学校、全民健身中心等重点工程,综合论证引进综合医院,形成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和社会效益。建议市级层面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着眼临港区在同城化中特殊重要的辐射联通作用,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加大倾斜,科学规划布局、优先支持建设在临港区建设高端文化、体育等设施场馆,以更大力度支持北京医院(威海分院)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临港区重点突破,为加速同城化发挥更加有力的集聚、辐射和联动作用。 代表姓名:王 文 答复内容: 尊敬的王文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公共基础设施先行、加速突破临港区同城融合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临港区位于威海市全域城市化的中心节点位置,是威海市南向发展轴线快速隆起的重要板块,是市域一体联动发展的重要的 着力点和突破点,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临港区发展,在规 划布局、项目安排、资金争取等方面予以充分支持和倾斜。 一是科学规划产业空间。坚持“突出重点、错位竞争、一体发展、整体提升”的原则,以草庙子“一河两岸”城市核心区为中心, 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商贸业为内环,以休闲观光农业、现代物流 和部分产业园区为外围,加快推进产业组团发展、集群发展、竞 相发展,重点强化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带动临港区由产业 园区向综合城区转变,形成产业支撑和城市发展有机衔接、渐次融合、分层外扩的产城融合新格局。 二是完善交通设施布局。为适应临港区快速发展需求,临港 区总体规划在内部道路系统上,对临港区道路进行梳理,规划“两 横三纵”的内部快速路网,形成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等级配合理的方格网式路网布局形式,实现与中心区及文登区的有 效对接。为加快推进市域交通一体化,加快临港区与威海市区域 公共交通相衔接,规划在公共交通系统基础上,建设临港区客运 枢纽,并分等级构建枢纽骨干快线、干线、支线等公交网络,提 高临港区与中心城区之间的公共交通出行比重。同时,规划通过 威石路、俚李线、初张路、福州路、威青一级路、疏港路、迎宾 大道、省道202等主干道推动临港区与周边区域对外交通发展和联系。民航方面,我市启动威海机场迁建工程前期工作,设计单位通过图上作业推荐,已将临港场址做为预选场址之一。 三是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设施。为服务临港区的公共设施需求, 规划位于草庙子核心区设置区级公共服务中心,同时设置4处组 团公共服务中心,分别位洪水岚旅游度假组团、茼山组团、黄岚 组团及汪疃组团。每个组团级公共服务中心分别根据各自组团的 主导功能布局相应的设施。另外,以小学、初中为中心,规划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提供社区级绿地、健康服务中心、文化中心、 幼儿园、体育活动场地、超市、肉菜市场、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 设施等项目,不断提升临港区公共服务设施服务水平。 四是加强建设资金保障。近年来,为缓解项目建设资金压力, 积极为临港区符合条件的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扶持,累计为临港区 争取上级无偿资金2.05亿元,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1.23亿元, 累计安排S202威青线北台至十里头段改建工程、临港区客运枢纽 工程、茼山净水厂二期及配套管网工程等3个项目列入市级政府 类项目投资计划,总投资9.14亿元。每年通过市级财力安排、上 级转移支付、争取债券资金等方式支持临港区加快发展、加大建 设力度,推进了市政道路建设、体育休闲健身项目、农村危房改 造、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旅游厕所建设、病险塘坝除险加固等设施配套,为临港区加大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城乡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将认真贯彻“产城互动,三生共融”发展理念,在交通、产业、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方面与市中心区、文登区统筹 考虑、融合发展,不断加快临港区同城化建设速度,推动临港区 实现从工业园区到现代化产业新城质的跨越。 一是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结合公共交通专项规划与轨 道交通专项规划,设置市域快速轨道交通1号线,将临港区打造 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关键连接点。加快推进市域交通一体化,加快 临港区与威海市区域公共交通相衔接,科学预留多种公共交通方 式无缝换乘的规划用地,逐步推进临港区客运枢纽工程建设,提 高临港区与中心城区之间的公共交通出行比重。计划投资29亿元, 加快可延伸通达临港区的S201威东线田和至温泉段改建工程(环 山路)、S202威青线北台至十里头段改建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 临港区与中心城区快速通达的干线路网。推进G18荣乌高速威海 绕城高速项目建设,提高临港区对外出行能力。加快推进威海机 场迁建工程,研究论证临港场址的可行性,发挥民航业对区域经 济的带动作用,同时做好航空小镇特色产业的规划论证,打造区 域新的经济增长极。 二是统筹区域基础配套建设。进一步统筹重大基础设施的一 体化发展,保障区域资源、能源供给安全,进一步推进“市域一体” 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在临港区,重点考虑科技新城 热源厂、黄岚燃气热电厂、南郊热电厂的区域协调发展。另外, 保留郭格庄水厂,仅向临港区供水,水源为郭格庄水库,扩建茼 山水厂,向威海城区供水,水源为米山水库,米威调水工程取水 管道主要沿威青高速、威泉路、茼兴路及扬威路敷设,沿初张路、 棋山路及威泉路等道路设置供水干管,向北接入中心城区,给水 管道沿主次干道形成环状,保障临港区的供水安全及消防要求。 三是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 每个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按照2~ 3万人的服务规模,提供社区级绿 地、健康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幼儿园、体育活动场地、超市、 肉菜市场、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设施等项目,不断提升临港区公 共服务设施服务水平。着力推动总面积8万平方米、设计床位800张的临港区医疗体系建设项目,支持北京医院(威海分院)建设, 鼓励建立区域医院制度,与市办医院组建医疗联合体。支持临港 区建设“历史文化馆”“手工博物馆”等与同城化要求相适应的文化、 体育设施场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临港区重点突破。 四是继续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加大对临港区争取上级资金的扶持力度,力争将临港区相关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纳入上级扶持大盘子,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尽可能多的将 临港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优先转报。指导临港区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PPP模式的推广,强化对PPP项目的包装和推介力 度。同时将根据市级财力等情况,统筹考虑予以倾斜支持,推动临港区加快同城化步伐。 威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8年7月30日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