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审议报告
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市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对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审议意见的报告

发布日期:2020-11-04 15:47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威海市人大字号:[ ]


市人大常委会:

2020年6月30日,市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周华受市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情况的报告,提出了审议意见。针对会议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市政府进行了深入研究,认真落实。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构建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良好格局

(一)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媒体,以及在村内张贴宣传标语、横幅、画报等方式,广泛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果,推广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激发农村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内在动力。发放《威海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倡议书》30余万份,召开宣讲会议500余场次,鼓励和引导广大群众自觉践行村规民约,大力宣传健康生活习惯和爱护环境基本知识,让文明卫生意识深入人心。

(二)发挥征信激励作用,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结合“信用进农村”活动,创新“信用+”模式,将乱扔乱倒垃圾、乱堆乱放杂物、门前私搭乱建等行为列入信用扣分项目,对主动参与环境整治、开展义务劳动和自觉拆除违建的村民予以信用加分,采取适当方式给予奖励表扬,有效调动群众参与农村环境整治的积极性。目前,全市共建成农村环境志愿服务队2400余支,初步建立起群众主动参与、自我监督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

(三)创新整治工作方式,组织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召开威海市乡村振兴“双招双引”大会,引进社会资本近40亿元,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文登区和荣成市通过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了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环翠区积极发动从农村走出去的企业家等,出资支持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文登区和乳山市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通过村民投工投劳的方式解决“户户通”工作用工短缺问题。

二、夯实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基础

(一)做好村庄分类和建设规划。立足未来15年城乡融合发展趋势,开展了村庄分类“回头看”工作,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论证、严格把关的原则,对搬迁撤并类村庄逐一进行甄别分析,重新调整完善了村庄分类方案。充分利用编制村庄规划和“十四五”发展规划的有利时机,及时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级整体发展规划,根据不同村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经济状况,制定详细规划及实施方案,明确整治重点内容。下一步,将根据详细规划及实施方案,有序推进整治工作。

(二)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结合村庄规划和发展实际,科学合理安排整治任务和建设时序,确保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取得成效。针对经济比较薄弱的村庄,坚持量力而行,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建设,不搞大拆大建,避免浪费现象。例如,环翠区嵩山街道五家疃村将村内的废弃矿坑因山就势,规划建设了石窝剧场,已举办山东省首届乡村音乐节等演出30余场,吸引观众2700余人次;文登区张家产镇顾家村将村中荒废多年的地窖变废为宝,修建为能读书、品酒、休闲的酒吧,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三)充分征询和尊重群众意愿。在环境整治过程中,通过设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网上平台和监督电话,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例如,在清理村庄残垣断壁工作中,荣成市和文登区充分尊重宅基地使用者的意愿,通过留存照片、签订协议的方式将残垣断壁进行清理,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使农民群众从内心深处拥护、支持整治工作。同时,坚持实事求是,不搞“一刀切”,反对形式主义和做表面文章,防止劳民伤财、好心办坏事。比如,在农村污水治理工作中,很多村庄结合自身实际和经济条件,没有千篇一律地新建污水处理设施,而是选择氧化塘的方式,既解决了污水处理难题,又有效缓解了资金紧张的压力。

三、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工作提档升级

(一)扎实开展攻坚行动。启动农村饮水安全两年攻坚行动,实施农村饮水改造升级工程。计划投资20.8亿元,新增规模化供水村庄695个、管网改造村庄935个,全市农村规模化供水村庄总数达到1904个,规模化供水覆盖率达到73%,单村供水村庄实现水处理设备全覆盖。目前,全市农村饮水工程规模化供水村庄完工291个,管网改造村庄完工751个。加大实地督导检查力度,对工程进展迟缓和工程质量不达标的区市、开发区进行挂牌督办,确保工作任务顺利完成,群众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同时,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宣传,将村内自备井、大口井和深井水水质与规模化供水水质进行化验对比,提高农村群众的安全用水意识。进一步核定调整规模化供水水费,不断提高规模化供水管网使用率。

(二)不断提高改厕长期管护水平。自2016年农村改厕工作开展以来,我市率先在全省建立了农村无害化厕所改造农户信息档案管理系统,实行一户一档制度。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实施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40余万户,建设农村公厕330个。按照“4+N”模式,不断提升农村改厕管护水平,建设智能管护平台和改厕服务站,确保粪液满了有人抽、厕具坏了有人修。全市已建成农村改厕服务站45个,为34万余户改厕农户提供管护服务。在环翠区、文登区、荣成市等5个区市、开发区建设了改厕智能管护平台,及时处理农户需求,有效解决了农村改厕“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实现农村通户道路硬化全覆盖。本着“经济实用、易于维护、群众可接受、财力能支撑”的原则,因地制宜、科学推进农村道路“户户通”工程,制定了《威海市村内道路硬化工作实施方案》,计划利用两年时间,全面完成全市2254个村庄农村通户道路硬化工程建设,实现全覆盖。在保持村庄自然生态与传统风貌的基础上,各区市、开发区结合各自实际稳妥推进村内道路硬化工作。乳山市就地取材,选用矿山开采和石材加工产生的尾料、废石等作为铺设巷道材料;文登区选用道路改造拆退的水泥板进行铺装,既节省成本,又避免了重复施工造成的二次浪费。

(四)有效清理整治“空中蜘蛛网”问题。积极组织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等公司共同参与电线、网线线路改造工作,按照“强弱分设、整齐有序、牢固安全、美观协调”的原则,积极协调解决线路私接乱拉、借杆架线、跨街连接、废弃杆线残留等问题,确保线路整齐、箱柜设置安全规范,攻克“空中蜘蛛网”的难点顽症。各区市、开发区根据村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入地、入管、贴墙、捆扎等方式进行整治。其中,文登区和荣成市专门出台了整治工作方案,明确整治目标,细化整治标准。目前,全市村庄已整治完成1500个。

四、强化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资金保障

(一)加大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力度。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发展、乡村组织等方面的资金全部纳入统筹整合范围,设立乡村振兴专项资金,确保年度预算资金规模稳定增长。2020年,市级预算安排统筹整合涉农资金5.1亿元,同比增长12.33%。将中央、省、市资金全部切块分配到区市、开发区,2020年市级共分配下达各级乡村振兴专项资金17亿元,由区市、开发区根据乡村振兴规划和年度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计划,统筹整合各级涉农资金,集中支持农村人居环境等乡村振兴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预计全年统筹整合涉农资金规模将达到32亿元。

(二)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配合、社会资助、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资机制,着力构建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市场主体参与,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区市、开发区积极探索债券、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筹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吸引更多社会和金融资本投入农村环境整治工作。

(三)加强资金使用监管。严格执行中央和省有关规定,进一步健全财政资金投放使用、运行监管、日常检查和绩效评价机制,全面提升资金动态监控能力,坚决防范资金使用风险,提高资金使用实效性和综合效益。荣成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得到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中央财政在分配年度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时,给予荣成市2000万元激励支持。组织荣成市制订了详细的资金使用方案,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同时,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奖补资金激励作用,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局面。

(四)做好常态化管护工作。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要求,在目前已有相关资金渠道的情况下,不宜再新设立专项基金。在日常整治工作中,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引导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捐资捐物、结对帮扶等方式,支持农村人居环境设施建设和日常维修管护。

(五)加强村级经费保障。出台了《加强农村环境管护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市县两级财政按照每村每年平均1.8万元的标准拨付环境管护经费,对管护范围、内容、标准作出明确规定,减轻村级负担,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持续健康开展。2019—2020年,我市村级组织运转经费补助标准逐年提高,2020年共安排补助资金8037万元,为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提供了资金保障。

五、扎实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果

(一)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成立了威海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农村局),负责牵头抓总、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积极构建农村环境“五位一体”管护模式,完善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长效机制,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有序推进。采取督查考评和日常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各区市、开发区农村环境整治和管护情况进行考评检查,定期调度通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常年保持干净、整洁、有序。积极探索建立农村人居环境高效管护体制机制,重点建立健全管护制度、分类机制、配套制度和保障机制等,确保各类农村基础设施建得成、管得住、用得好,长期稳定发挥效益。

(二)强化督导调度。强化工程建设质量监督,建立工程建设追溯管理制度。采取专项检查、问题反馈、督促整改、持续监督的闭环监督模式,督促有关部门和区市、开发区切实强化主体责任。建立“一周一曝光、一月一例会、两月一通报”的督导调度机制,每周对暗访问题进行曝光,建立台账督促整改落实;每月召开调度会议,统一协调解决推进难点堵点问题;两月通报一次重点工作进展情况,以督促改,及时回应群众关切,确保整治任务落实落地。

以上报告不当之处,请指正。

                                                                            威海市人民政府          

                                                                            2020年10月24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