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发展的建议 | ||||
| ||||
十九大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碳纤维是军事工业用量大、使用面广、地位极为重要的关键性高性能纤维材料,是各类军用高强高模型复合材料的原料及技术基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各国先进战机及航天飞行器均大量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其用量甚至可作为型号先进性的重要评价标准。此外,碳纤维以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轻质化,在通用航空、轨道交通、风电、体育休闲等民用领域中同样具有不可替代作用。世界范围内碳纤维年需求量增长率超过10%,我国更是超过15%,产业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我市近年来不断加强对碳纤维产业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将碳纤维产业园作为市重点发展五大园区之首,将碳纤维产业作为重点培育的七大千亿产业集群之一,并成立碳纤维发展促进中心专门服务于产业发展,目前已引入康得碳谷等一大批优质企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国产碳纤维从业者们已成功打破国外垄断,解决国防需求,但民用领域的大工业化生产还不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在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涌现出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有效供给不足,无效产能过剩”是目前国内碳纤维产业的真实写照。日本发展碳纤维50余年,仅有3家生产企业,美国同样作为碳纤维产业强国也只有3家企业,而我国拥有30余家碳纤维生产企业,但2017年我国碳纤维产能释放率仅有20%,处于严重过热时期,产业已然失序、暗藏诸多隐患。 此外,碳纤维产业能耗较大也是不争事实,能源成本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一个重点难题。美国赫氏电价约为0.4元/度,日本东丽电价仅为0.2元/度,目前吉林、新疆、内蒙等省市也对高耗能的战略新兴产业给予电价0.26元/度、蒸汽100元/吨、天然气2元/立方的支持政策,而我市电价平均0.7元/度、蒸汽208元/吨、天然气3.5元/立方。仅在能源成本方面,民用国产碳纤维每公斤生产成本就要高出30%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虽然我市拥有山大、哈工大等知名科研高校以及上游光威拓展、康德碳谷等碳纤维生产企业和以500余家渔具企业为代表的下游应用企业,但碳纤维产业集群化发展效应并不彰显。我市复合材料领域人才队伍规模有限,掌握关键技术的人才更是严重匮乏,加之同行业间、上下游间缺乏技术交流,导致我市产业集群化优势并未完全发挥。如何能充分发挥我市产业优势,尽早实现千亿产业集群目标,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鉴于以上现状,特提出此建议议案,希望可以为我市碳纤维产业的发展有所助益。 解决方案: 一、着眼产业发展基础,优化产业布局。我国碳纤维产业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虽已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但仅有少部分企业能真正实现T800级高性能碳纤维工程化生产,“有效供给不足,无效产能过剩”是目前国内碳纤维产业的真实写照。拓展纤维二十年发展历程和浙江泰先破产的惨重教训,充分揭示碳纤维行业发展的艰辛和不易。因此,建议市政府充分考虑拓展纤维、碳纤维产业的坚实基础,优先在碳纤维产业园布局重大科研平台、重要产业链项目,加快推进形成示范效应,培育起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产业链完善的产业集聚区,提升威海碳纤维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着眼创建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加大指导力度。因山东省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仍处于筹建期,建议市政府通过2018年全市重点科技创新项目予以重点扶持,便于向上争取更多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政策,也为下步争创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打下良好基础。 三、着眼打造国家级产业基地,加大扶持力度。各地在推动碳纤维产业发展过程中,给予了大量政策支持,以电价为例,荣成碳谷项目电价只有2毛多,而拓展纤维目前电价为7毛,一天电费就是20万元,资源成本很高。此外,拓展纤维天然气和蒸汽成本与其他地区相比同样偏高,建议参照其他地区给予相应优惠补贴,并将优惠范围扩展到园区新上优质项目,进一步降低碳纤维产业化成本,放大质量和价格比较优势。在资金方面,建议市里成立碳纤维产业引导基金,充分发挥杠杆作用,撬动更大规模的社会资本投入,同时更好地对接、争取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扶持,支持产业链条延伸。 (山东碳纤维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 卢钊钧) 答复内容: 尊敬的卢钊钧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我市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碳纤维等复合材料产业集群为我市七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之一,是我市构建具有威海特色现代产业新体系的重要抓手,为加快发展壮大该产业集群,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印发《威海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总体方案》(威发〔2018〕9号)和《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壮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实施意见》(威政发〔2018〕1号)等文件,对加快产业集群发展进行了系统部署,今年市政府专门召开碳纤维等复合材料产业集群专题推进会,重点听取了碳纤维等复合材料产业专班工作推进情况,对进一步扶持碳纤维等复合材料产业集群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您的建议内容,现将相关意见办理情况回复如下: 一、针对优化产业布局的问题。目前,我市已经制定了产业发展三年计划,提出以现有产业发展基地、园区和重点项目为依托,进一步优化碳纤维等复合材料产业发展布局,积极推进临港区碳纤维产业园、南海石墨烯产业园、中欧水处理及膜技术创新产业园等高端园区建设,强化基础设施配套功能,提供相关优惠政策,吸引一批关联项目向园区集聚发展,争取3年时间内创出优势经验,形成特色明显、功能完善、规模突出的产业发展基地,努力将我市打造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碳纤维等复合材料产业示范基地和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水处理及膜技术创新创业中心。此外,我市正在开展产业招商,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建链、补链、延链,提高上下游产业配套水平。 二、针对创建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的问题。光威复材已经获批的山东省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正处于筹建过程中,该平台为全省唯一一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为支持企业创建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市科技部门正在积极对上沟通衔接,并已将其纳入省委主要领导赴科技部对接的重要议题之一重点推进。下一步,有关部门将积极做好中心建设指导和服务工作,争取尽快获得国家科技部门支持。 三、针对加大扶持力度的问题。下一步,我市将加强对碳纤维等复合材料产业重点项目的筛选储备力度,及时将优质项目纳入市级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库予以推进,并争取在新旧动能转换专项资金、产业发展基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加强金融创新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加快上市融资、债券融资,鼓励企业引进创业风险投资等股权投资,撬动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碳纤维等复合材料产业领域。完善落实新产品保险补贴政策,支持碳纤维等复合材料首批次推广应用,促进新材料产品初期市场培育。努力解决用地、用海难和用能贵等问题,各区市在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安排使用和土地供应上,对纳入三年行动计划的项目给予优先保障。
威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9年6月24日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