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壮龙头强规范促进海带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 ||||
| ||||
海带是威海市独居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的产业,经过近50年的发展,目前只能说是海带产量大市,称不上海带产业强市。关键问题在于没有龙头拉动。海上养殖单位多而散,销售上相互压价,恶性竞争;海带加工企业众多,大多是初级产品加工,产品没有竞争力,形不成规模,加工转化率低,销售上依赖外地市场,受制于人。 要想命运掌握在我们手中,关键要扎好自己的龙头,用龙头带动产业发展。一是加强海上养殖管理,规范海区使用,降低养殖密度,发展生态化、高效化养殖;二是加大对科技型海带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以新技术、新工艺打造出新产品,示范带动海带加工业向低碳化、高效化转型。 在政策扶持上要力求精准,将有限的财政资金主要投入到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效益的项目上,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选准一批技术成熟、产品科技含量高且具有广阔市场、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的项目,尤其是那些能够拉动其他产业发展的好项目。采取扶上马、送一程的方式。扶上马,就是扶持企业建成工业化生产线;送一程,就是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助力企业做好新产品的市场开拓工作,这是当前政策扶持中最弱化的一点,也是转型中的企业最困难的阶段。 (威海市世代海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健) 答复内容: 李健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壮龙头强规范促进海带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市是全国最重要的海带养殖地区之一,海带养殖面积达9700公顷,产量近43万吨,均居全国县级第一位,产量约占全省总产量的80%、全国的40%。其中海带养殖主要集中在荣成市,2005年,“荣成海带”被国家工商总局核准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08年,荣成市成功创建“国家级海带养殖加工标准化示范县”,2016年,荣成市被中国藻业协会授予“中国海带之都”称号。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我局及有关部门以围绕建设海洋强市为目标,以蓝色经济区建设为契机,以“海上粮仓”建设为指导,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主动集聚创新要素,积极促进融合发展,推动了全市海带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一、发展情况 (一)立足产业发展优势,推动供给侧改革。 我市具有发展海带养殖产业独特的天然禀赋,经过近70年的发展,我市海带养殖技术更加先进、养殖容量更加科学、养殖设备更加完备、养殖能力更加高效,不断涌现出的加工新工艺和新技术全面提升了海带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目前,全市海带育苗企业5家,年培育海带苗68亿株,海带产品生产企业100余家,已经形成了海带育苗、养殖、食品和功能性食品加工、化工等完整的产业链。 1.体制机制创新增添新活力。我局积极推动海带产业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支持主要龙头企业成立了地方性渔业协会,弥补了政府管理和市场调节功能的不足,推动了我市海带产业在行业自律、标准制定、产品促销和打假维权等方面的作用。特别是荣成市渔业协会,自成立以来,在规范海带产销秩序,清缴海带外欠款,加强鲜销渔船管理以及为会员单位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实现了海带价格、技术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增强了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开创市场流通开放新格局。我市积极推动海带产品的拓展和延伸,在稳固传统销售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内外新市场,引导企业通过“互联网+电商”方式打造流通新业态。一是传统销售模式稳步发展。国内销售以食品菜和化工菜为主。出口产品主要以初级加工产品为主。二是“互联网+电商”模式加速崛起。利用淘宝、京东、阿里巴巴等国内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网络旗舰店、专卖店,由最初的线下销售转变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加快转型升级。同时,依托威海国际海洋商品交易中心等交易平台,大力推介优质海带产品,2018年,荣成海带线上销售量达352.5吨,销售额382万元。 (二)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提高产业竞争力。 我市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就率先开展海带的人工繁育、养殖,到七十年代就已经达到相当规模,在发展海带产业的过程中,与省内外的水产科研和服务机构建立了密切的业务联系,与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大学、国家海洋局一所、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的技术合作关系,对海带养殖加工技术进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在许多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 1.创新生态养殖模式。实施健康养殖“721”模式、浅海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利用养殖品种间的互补优势和自净能力,降低养殖污染,改善海水质量,实现了养殖产量的大幅提高和养殖病害的大幅减少。目前,我市海带全部采取大水面开放式养殖,生长过程中不需用药、用肥,与纯天然野生海带相同。 2.完善人才保障机制。依据海带产业发展的需求,大力引进海带产业领军人才和创新人才,不断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凝聚科技创新力量。积极抓好藻类产业技术公共研发中心建设。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引进中国海洋大学专家团队,共同打造专业化藻类研发平台。 3.推广循环经济模式。我局不断积极引导海带产品加工企业转型升级,提高海洋资源加工利用的附加值,减轻加工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推动海产品加工废弃物转化利用。自2011年开始,荣成昌荣海藻有限公司依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盐渍海带漂烫水废水褐藻胶提取及废水处理技术,利用盐渍海带漂烫废水,提取褐藻胶、碘。目前,该项技术已较成熟,并在企业推广,取得较好地经济效益。 (三)强化产业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2015年,荣成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全市海带产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将通过加强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支持海带销售体系建设等方式,健全流通服务体系,大力开拓销售市场;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推进精深加工产品向两端延伸,培植海带加工龙头企业等方式,加强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做大做强精深加工业;通过加强质量监管、规范清理无证养殖和超范围养殖等行为,加强行业管理,严格行业自律;通过加强指导服务、加大政策和金融支持力度等方式,优化发展环境。自2015年起,荣成市政府连续三年每年从科技三项经费中安排专项资金200万元,支持海带高产优质良种繁育研发攻关等项目。 (四)加大地域品牌宣传,强化品牌文化引领。 近年来,我们将品牌建设作为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充分发挥产业优势,不断创新品牌建设理念、思路、方法,着力打造以 “荣成海带”等为代表的区域品牌和以“海芝宝”、“海伦湾”、“俚岛海科”等为代表的企业品牌。目前,全市现有34家企业获得海带无公害认证,2家企业获得绿色认证,8家企业获得有机认证,注册海带商标241个,5家企业获批山东海带名牌产品。 1.加强市场推广。一是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著名展销会。近年来,先后组织多家企业参加了威海食博会、中国渔博会、各地渔业展览会等多个展销活动。二是依托威海国际海洋商品交易中心,在重庆、上海、沈阳、郑州、西安、哈尔滨等地建设了7家荣成海鲜体验店,直观立体的介绍包括海带在内的荣成海鲜生产、加工情况。 2.提升品牌形象。与威海电视台合作开办了国内首家海洋电视频道,重点宣传品牌建设、质量监管、健康养殖等工作。自开播以来,《魅力海洋》、《海洋论坛》、《中国海洋资讯》等节目相继推出《你了解海带吗?》、《你所不知道的海带》、《海带产业的精深加工之路》等多期节目,涉及海带养殖、海带加工、海带食品、海带产业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极大提升了我市海带生态无公害养殖环境和“中国海带之都”的总体形象和品牌价值。 二、下步打算 (一)用基础建设夯实海带产业转型升级根基。 我局将依托现有海带资源禀赋,不断创新思路,深挖产业潜力,延伸产业链条,完善基础设施,拓展商贸流通,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1.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壮大俚岛海科、海芝宝、长青科技等海带育苗、养殖、加工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通过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加强海带产业链建设、价值链提升、供应链管理,提升融合发展的带动能力,将区位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推动我市海带产业转型升级。 2.拓展商贸流通新业态。一是引导企业利用天猫、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加大电商销售,促进互联网+电商+海带产业的融合发展,为海带产品的流通增添新的活力。二是依托威海国际海洋商品交易中心这一介于现货与期货之间的大宗海洋商品交易平台,做好海带大宗交易,打造物联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质押融资新模式。 3.筑牢基础设施新支撑。围绕海带产业发展,积极推动产业集群建设,深度对接专业运营团队协商具体合作方案,研究制定科技企业孵化器种子基金管理办法,不断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为企业研发、孵化、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用科技创新实现海带产业新旧动能转换。 我局将把科技创新作为加速海带产业转型的强力“引擎”, 引导企业密切对接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实施高新技术应用并推进成果转化,用新技术、新理念、新成果推动实现新旧动能的高效转换。 1.推广海带养殖新品种。积极应对海带品种老化导致晚熟、不抗高温、收割期短等问题,引导企业根据各自养殖海区特点及加工生产需要,全面实施“良种工程”,努力提高各类海带品种的抗病能力、生长速度、产品品质和产出效益,为养殖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2.研发海带收割新设备。随着人力成本的不断增加,采用传统人工收割的方式明显不能满足生产需求,在现有研发的基础上不断加大资金技术的投入力度,打造开发适应各类作业海域、故障性低、可靠性强、抗疲劳的三代自走式海带收获装置。通过作业效率的提高带动养殖户应用该装置,逐步建立适合海带收获装备生产的标准化示范区。 3.完善职业教育新体系。加大威海海洋职业学院等一批与海洋渔业技术创新和海洋渔业发展相关的高等职业院校和特色学科发展力度,储备海带产业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同时,进一步引进中科院海洋所等高校专家团队,实现藻类产业研发团队的聚集。在技术攻关方面,加快推进“海藻优质苗种繁育技术”、“养殖海藻高值化利用技术”以及“海带自动化设备研发”等关键技术的突破。 (三)用精深加工推动海带产业高端、高值发展。 我局积极引导企业改变传统落后的海带生产加工方式,对海带加工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协作攻关,狠抓海带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构建“海带种质资源—遗传育种—高效养殖—海带工业原料规模化制备—海带功能性食品—海带生物医药”为一体的优质高效产业链。 1.海带功能性食品。推进海带精深加工产品向两端延伸,狠抓高端产品研发,鼓励企业通过自主研究、贴牌合作,开发海带饮料、海带酱油、海带聚糖、海带氨酸、海带面膜和各种休闲食品。 2.海带生物制品。以海洋藻类酶制剂的开发为重点,提高海带的加工利用率和生产工艺,重点开发海藻多糖、海藻糖胶、海藻肥料、饲料添加剂等产品,实现海带资源的高质化和高值化利用。 3.海带生物医药。争取在药用海带及保健品方面,利用生物提取技术和分子技术开发技术含量高的保健品和衍生物药品。以抗Ⅱ型糖尿病海洋药物开发及产业化为重点,突破海藻发酵、多糖定向制备等技术难题,降低我国高质海藻多糖类产品对国外的依赖性,打破国际垄断。 (四)用宣传推介推动海带产业品牌影响力提升。 我局将紧紧围绕“荣成海带”等地域品牌开展品牌宣传推介,推动荣成海带的品牌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凸显我市海带产业、产品竞争优势,有效把规模优势、质量优势转化成价值优势、效益优势,促进海洋渔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积极推动在济南大明湖景区建设中国海洋食品名城(荣成)体验馆,积极与中国水产商务网、大众网合作,借助“互联网+”,开展线上线下推介,打响“荣成海带”品牌。 (五)用项目带动支撑海带产业整体凝聚发展。 我局将联合部、省、市有关部门,积极争取海带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带动海带龙头企业产业发展相对集聚,功能设置相对合理,产业定位相对清晰,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生产要素集聚区。 紧抓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各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深入基层帮助相关企业梳理项目线索,帮助研究申报指南,在指南中挖掘项目,生产实践中提炼项目,产业发展中寻找项目,明确选题的创新性和突破点,做好项目的遴选、设计、包装和推荐,支撑和提升科技项目的总体水平。
威海市海洋发展局 2018年8月21日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