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审议报告
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市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对《威海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报告》
《2020年上半年威海市和市级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报告

发布日期:2021-01-04 16:01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威海市人大字号:[ ]


市人大常委会:

2020年8月31日,市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邓勇、市财政局局长李峰受市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威海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的报告》《关于2020年上半年威海市和市级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提出了审议意见。针对会议提出的意见及建议,市政府进行了深入研究,认真落实。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坚持多措并举,千方百计稳住经济基本盘

(一)抓“六保”促“六稳”,全力以赴稳增长。制定《威海市“六保三促”工作方案》,每月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议,定期调度分析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运行情况。2020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091.5亿元,增长1.6%,增速较上半年提高2.3个百分点,累计增速年内首次转正;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8%,较上半年提高3个百分点;预计全年生产总值增长3%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增长3.5%左右,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回升势头。

(二)抓招商促项目,千方百计强投资。一是发起招商引资七大攻势。启动“城市合伙人计划”,重新组建威海市投资促进中心,绘制骨干企业拓链招商热力图,梳理外部产业链、供应链企业294家;引导企业参加“山东与世界500强连线”活动,举办“相逢进博·相约威海”2020威海市产业推介会等系列招商推介活动,搭建对外沟通桥梁。截至2020年10月,全市新引进外资项目279个,增长25.7%;实际使用外资9.8亿美元,规模居全省第4位。二是加强重点项目梯次调度。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统筹土地、能耗等要素资源向冲击新目标企业集聚,切实做好煤电油气等能源保障,及时协调解决项目落地、建设过程中的梗阻问题。截至2020年10月,85个省级重点项目开工80个,完成投资13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5.8%;232个市级重点项目开工229个,完成投资483.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1.5%,81个项目建成投产(投用);立项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1352个,比2019年同期增加492个,总投资2403.9亿元,增长6.4%。

(三)挖潜力扩内需,多措并举促消费。一是组织开展2020年惠民消费季十大主题行动。策划举办500余场专题促销活动,依托支付宝等平台,累计发放4批、共计1000万元惠民消费券,直接拉动消费1.1亿元。二是加快培育新兴消费热点。举办威海直播电商大赛、“乡村振兴看威海”、西洋参文化节等系列融媒体直播活动4.7万场次,累计吸引9478万人次观看。三是聚力打造夜间经济聚集区。举办“2020北山之夜”威海市夜经济启动仪式、首届“夜游威海·畅饮精酿”德国啤酒嘉年华等20余场夜经济活动,改造提升新威辅路历史文化街、栖霞街等9处特色街区,丰富夜间经济平台载体。截至2020年10月,全市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下降2.6%,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增速1.6个、2.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

(四)保订单拓市场,精准施策稳外贸。一是严格落实稳外贸各项政策。市级层面成立稳外贸工作专班,出台《威海市稳外贸14条具体政策措施》等系列政策,对260家企业开展跟踪服务,解决各类问题182个;为申报国际展会、资质认证等679个企业项目提供政策扶持资金975万元;为1949家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出口额27.1亿美元。二是积极培育外贸新业态。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多模式监管中心通过验收,成功举办2020中韩(威海)跨境电商大会,培育玖罗保税商品体验中心。截至2020年10月,全市跨境电商进出口23.8亿元,增长67.7%,占全省的46.3%,规模居全省第1位。引导综保区开展保税物流、转口贸易业务,加快搭建“四港联动+综保区+一带一路”物流通道,推动日韩转口贸易、中欧班列入区中转,预计年可新增贸易额35亿元以上。三是深入挖掘外贸增长潜力。鼓励外贸综合平台企业利用国内外资源优势,加快先进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进口。截至2020年10月,全市完成进出口1332.6亿元,增长13.3%,高于全省7.5个百分点。

二、加强政策扶持,着力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一)全面兑现税费减免政策。一是加大政策落实力度。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出台《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财税政策落实指南》等一揽子助企纾困政策,梳理形成《减税降费政策汇编》《现行税收优惠政策》等政策汇编,通过开展系列宣传和常态化“送政策上门服务企业”等活动,共推送信息53万条,组织现场培训276场次,覆盖企业32万户次,确保企业充分了解并享受政策红利。截至2020年10月底,为全市5.68万户企业落实税费优惠15.72亿元,为受疫情影响不能按期缴纳税款的273户纳税人办理延期缴纳税款4.31亿元。二是加大社保减免力度。综合运用社保费“免、减、降、缓、延”多项政策,让市场主体普惠、公平地享受“真金白银”支持,2020年1—10月共为2.7万家企业减免社保费26.64亿元,预计全年减免32.2亿元。三是加大联企服务力度。扎实推进企业冲击新目标“双百工程”,扩大“双千”“四进”联系服务企业覆盖面,完善企业困难问题、技术需求、资金需求和产业链配套“四张清单”调度处理机制,累计调度企业各类需求1100余条,推动市级层面解决问题149个。强化产业链协作配套,组织产业链对接活动10余场,促成40多家企业开展配套合作,增加产业链配套金额5亿元,承接出口订单近8亿美元。深入开展涉企服务违规问题排查整治,围绕涉企优惠、“放管服”改革等八个方面42项具体内容深入查摆,挂牌督战、限期整改,确保各项惠企政策和涉企服务落实落地。

(二)聚焦产业集群培育产业生态。围绕做优做强七大产业集群,在全省率先出台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重点打造医药医疗器械、碳纤维复合材料等10条优势产业链条。2020年1—10月,6个制造业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2128.9亿元,实现利润238亿元,增长20.8%;其中,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康养旅游产业集群,实现旅游总收入436.6亿元,同比恢复68.6%。

(三)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一是充分运用信用贷款和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措施,对符合条件、偿还有困难的普惠小微贷款给予延期付款支持,截至2020年10月,累计为3928户企业办理贷款延期还本付息66.88亿元。二是扎实开展“金融诊疗”助企活动,实现462家需帮扶企业“问诊”全覆盖,发放贷款余额67.67亿元。三是持续开展首贷培植行动,成功培植首贷企业3278户、发放贷款39.99亿元。截至2020年10月,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353.5亿元,较年初增加469.5亿元,增长16.3%;其中,制造业企业贷款增加28.9亿元,普惠口径小微贷款增加68.2亿元。

三、关注群众福祉,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一)全面提升“两不愁三保障”和农村饮水安全水平。一是抓好义务教育保障。对全市306名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威海户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入学情况进行逐一落实,入学率达到100%;投入2.66亿元,新建普惠性幼儿园60所,投入使用52所,覆盖率达到90%以上;通过奖、助、补、减等方式开展困难学生资助,累计投入近4000万元,受助学生3万余人次。二是抓好基本医疗保障。为全市5438名贫困人口代缴居民养老保险费163.14万元,适龄贫困人口参保率达到100%;动态跟踪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参保情况,新认定符合慢性病条件的贫困人口3289人。三是抓好住房安全保障。集中修缮贫困户住房2285户,改造贫困户危房2218户,贫困户危房动态清零。四是抓好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开展农村饮水质量检测,对2222个村和1.56万户贫困户饮水情况进行“二轮普查”,自来水通水入户占比98.32%。其中,180个重点村中,接入城镇规模化供水管网66个,实行单村供水114个,自来水通村率达到100%。

(二)积极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一是持续强化民生兜底保障。为1771名贫困人口办理低保、五保待遇,累计达到11591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47.47%;发放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591.12万元、护理补贴528.92万元,实施无障碍改造4408户,适配辅助器具1764套,精准满足贫困残疾人家庭个性化需求。二是健全完善即时帮扶机制。对存在致贫风险的一般农户、存在返贫风险的不享受政策农户,尤其受疫情影响生活困难的贫困群众实行动态监测,新纳入即时帮扶范围困难群众22户、44人。

(三)全力打好稳就业“组合拳”。一是严格落实保就业政策。累计为6562家企业落实稳岗返还8534万元,惠及企业职工32.1万人。二是优化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简化审批流程,提高贷款额度,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785笔、5.28亿元,创业补贴592笔、729.5万元。三是创新稳岗培训模式。建立全市统一的“员工余缺调剂平台”和“数字零工市场平台”,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鼓励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在全省创新开展“以工代训”职业技能培训,对培训合格人员,给予企业每人600元的一次性培训补贴,已有223家企业、6592人就业参训。四是防范化解失业风险。对全市110家企业失业动态实时监测,并在全省率先设立1030万元的就业风险储备金,将失业金标准提高到1719元/人/月,已发放失业保险金1.8亿元、临时价格补贴1707.2万元,为1.9万人发放失业补助金1408.3万元,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

(四)加大民生保障力度。一是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年初确定的20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标准化卫生室、启用大型农产品快检系统等13项已完成,老旧小区改造、口袋公园建设等7项正在加紧推进。二是切实兜住基层“三保”底线。制定出台《威海市县级“三保”风险防控应急预案》,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等补助标准。截至2020年10月底,全市累计完成“三保”支出135亿元,其中保工资79亿元、保运转5亿元、保基本民生51亿元。自疫情发生以来,全市累计投入疫情防控资金6.3亿元,通过资金拨付和政府采购绿色通道,第一时间拨付到患者救治、物资采购、集中救治场所建设等疫情防控重点领域。

四、着眼服务发展,大力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

(一)依法依规抓好组织收入。密切关注经济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对财政工作的影响,加强分析调度,积极主动应对,充分运用税收大数据平台,持续优化风险应对方法体系,研发“行业”和“单户”智能化分析助手,构建建筑、房地产、农副产品加工等重点行业、事项分析模型36个、评估模板4套,做好查漏补缺,确保应收尽收。截至2020年10月底,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9.8亿元,占年初预算的91.1%,同比下降1.1%,较上半年提高了6.8个百分点。

(二)推进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改革。一是发挥好基金撬动作用。制定出台《威海市级政府引导基金绩效评价管理办法》,新设立1亿元市级天使投资资金、3亿元新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子基金、1亿元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子基金、1.5亿元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基金,完善政府投资基金体系。二是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围绕市委、市政府12项重点攻坚突破任务,大力支持“双招双引”、企业冲击新目标、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等重点领域,累计安排市级涉企扶持资金12.9亿元,有效提振了企业应对疫情、加快复工复产的信心。

(三)强化财政资金统筹管理。一是深化预算管理改革。优化预算管理权责配置,构建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链条”管理机制;常态化开展存量资金清理盘活,对结转超过一年的资金进行清理回收,共收回资金4514万元,目前正在开展结转一年以上的财政资金、结余资金,不具备实施条件或不急需的项目资金以及基本支出和“五项经费”结余资金回收,确保“能统筹的都统筹、能收回的都收回”,为重点工作开展提供保障。二是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开展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攻坚,扩大部门整体绩效管理试点范围,在全省首创年度预算停止执行报备制度,引导部门对不能正常执行的预算资金进行主动申报,由财政部门及时调整用于其他急需领域。目前,已有24个部门因疫情及项目变更等因素,主动申请停止37个项目预算执行,涉及资金6532.3万元。三是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按照“两压四严控”要求,出台《关于贯彻政府过紧日子要求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的通知》,市级在年初预算压减基础上,对差旅费再压减30%,对公务接待费、会议费、培训费再压减60%,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再压减60%,对无法执行的因公出国(境)费全部收回,共收回资金2120万元,确保一般性支出可压尽压、应压尽压。

(四)强化融资支持保障。出台《威海市企业信用保证担保增信业务实施细则》,推动“信财银保”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上线运行,搭建银企对接桥梁。2020年1—10月,通过平台协助银行为企业贷款419笔、27.6亿元,为企业复工达产、平稳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加大政府债券和中央直达资金争取力度,累计争取4批专项债券资金94.77亿元,同比增长19.5%,为莱荣高铁、新机场建设等47个重点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目前已全部完成发行并拨付到位;累计争取中央直达资金18.2亿元,优先保障基层“三保”、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提升疫情防控和应急物资储备能力,目前完成实际支出16.9亿元,支出进度92.9%。

以上报告不当之处,请指正。




                                                                             威海市人民政府          

                                                                             2020年12月18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