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扶持乳山牡蛎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 ||||
| ||||
建议内容: 近年来,乳山市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打造了乳山牡蛎等区域品牌,建设了牡蛎小镇,推进牡蛎产业整合串联,牡蛎养殖水域面积约达到20万亩,年产30多万吨,被评为“中国牡蛎之乡”。但在牡蛎产品科技研发、人才支撑、品牌打造方面还存在孤掌难鸣的问题。 建议威海市级层面按照“政府牵线、院所支持、平台运作”模式,加大科技、人才、项目等政策支持和宣传推广力度,推动乳山牡蛎产业转型升级、抱团发展、擦亮品牌。 (乳山市吉兴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 孙淑燕)
答复内容: 孙淑燕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扶持乳山牡蛎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乳山市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大力发展牡蛎产业。牡蛎养殖水域面积达20万亩,年产量30万吨,养殖产值24亿元,养殖面积、产量和产值均居全国县级市首位,是著名的“中国牡蛎之乡”。乳山牡蛎产业已形成育苗育种、养殖、加工、销售、文化旅游、废弃物利用六大关键环节产业链,全产业链产值达百亿元,有效带动2万渔民年均增收近3亿元,是乳山市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 乳山牡蛎鲜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深圳、厦门等国内大中城市,在高端市场的占有率居国产牡蛎第一位。近年随着牡蛎鲜品电商销售的快速发展,乳山牡蛎销售范围更是通达全国各地。全市牡蛎电商从业人员达0.3万人,年电商销售牡蛎达1.5亿斤,电商销售额15亿元以上。 “乳山牡蛎”已在全国形成了品牌领先优势,业已成为中国牡蛎产业一张靓丽的名片。2009年“乳山牡蛎”注册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7年乳山市被授予“中国牡蛎之乡”,“乳山牡蛎”荣获“2016年最具影响力水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8年“乳山牡蛎”荣获“山东省优秀地理标志产品”,乳山市入选“首批山东省特色农产品(牡蛎)优势区”;2019年“乳山牡蛎”荣获“中华品牌商标博览会金奖”。 一、科学布局,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 一是落实水域滩涂养殖规划。结合威海市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牧场规划、岸线保护利用规划及海上养殖生产实际,贯彻落实乳山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在海上,巩固违规养殖筏架清理成效,统一规划,预留航道,控制养殖密度,规范养殖秩序。在岸线,根据海洋功能区划分段定位,做好规划,积极与上对接,包装项目,争取上级资金,分期分批进行修复整治。同时积极推进牡蛎安置区建设,在完成《乳山牡蛎安置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乳山西浪暖牡蛎产业安置示范园》规划编制工作的基础上,加快完成滨海新区、小泓及南泓安置区方案设计,加大沿岸违建拆除力度,清理围堰养殖,健全环境管护长效机制,逐步恢复东部沿海砂质岸线,凝心聚力打造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的新银滩。推进实施乳山河入海口段和六村屯河入海口段治理工程,提高河道行洪能力。 二是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抢抓国家经略海洋战略机遇,突出海洋牧场这一重点,撬动海洋产业上档升级。继续按照养殖有规划、生产有标准、质量有追溯的要求,采用生态疏养模式,进行机械化、现代化牧场养殖,用5-6年的时间分三期逐步打造48万亩海洋牧场示范区,实现海上养殖从“散户养”向牧场养,从“重产量”向“重品质”转变。继续深化与鲁信集团、亚特兰公司及灯塔公司等的合作,及时推进解决合作中的梗阻问题。加快确定确权海域使用的标准及条件,在保护海域资源、稳步推进海洋牧场建设的同时,为筛选合作方提供依据。继续重点推进华信和青辰2处省级海洋牧场项目建设工作,强化对项目申报、审批、招投标、建设过程等的全过程监管指导,确保2处建设项目顺利通过省级验收。抓好乳山省级农业科技园现代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加快打造深远海育苗育种基地。 二、强化陆上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服务功能 一是打造牡蛎特色小镇。依托海阳所镇,与中金国泰控股集团合作,投资30亿元打造牡蛎特色小镇。小镇规划结构为“一核、三心、一轴、五区”,“一核”为牡蛎产业研发服务核,“三心”为牡蛎文化展示中心、生活服务中心和牡蛎康养休闲中心,“一轴”为牡蛎产业发展轴,“五区”为牡蛎文化展示区、生活服务配套区、牡蛎产业研发区、牡蛎康养体验区和明代屯田体验区。其中引进青岛前沿海洋种业有限公司建设牡蛎三倍体育苗中心,总投资7500万元,以三倍体牡蛎为主导品种建设贝类良种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并注册新公司。项目占地约50亩,建筑面积10200平米,试验办公和宿舍楼1600平米,海水实验室和检疫保种繁育车间6000平米,其它设施2600平米;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鲁信集团、灯塔水母等科研机构、企业合作,聘请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国范担任院长,发挥乳山牡蛎研究院作用,加大牡蛎新品种研发力度,开展牡蛎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建立牡蛎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为乳山牡蛎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建设高端牡蛎集散交易中心,划分实物交易区、电子商务区、商业服务区、展示展销区、物流配送区、政务服务区、市场运营保障区、生活服务区等不同功能区,打造以线上交易为主、线上线下一体发展的全国最大的牡蛎集散交易中心,树立全国功能齐全的新一代牡蛎交易平台典范。争取到2022年,三倍体育苗中心、牡蛎研究院和集散交易中心全面建成,持续推广“海大1号”、“海大2号”、三倍体等牡蛎新品种,牡蛎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牡蛎小镇主要功能区初具规模,打造集牡蛎养殖、精深加工、产品研发、电子商务、美食旅游、现代服务、总部培训于一体,集一二三产联动、牡蛎全产业链完整的中国牡蛎第一镇。 二是扩规升级两大渔港。南泓渔港与和尚洞渔港已经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群众生产和安全保障的需求,亟待改造建设。两处工程计划总投资5亿元,南泓渔港扩建工程分期实施:一期工程计划投资1.1亿元,二期工程计划投资2亿元。和尚洞渔港扩建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现有码头加固改造,新建渔用码头兼防波堤,结合进港道路改造,修建生态护岸,恢复植被及建设景观,规划建设渔港小镇。 三、科技助力,创树品牌,提升产业层次 一是推广乳山牡蛎标准。2020年4月3日,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地理标志产品 乳山牡蛎》为山东省地方标准,该标准是国内牡蛎行业首部产品标准,标志着乳山牡蛎产业标准化建设再上新台阶。该标准发布后,乳山市水产技术推广站联合乳山市牡蛎协会立即着手开展标准宣传工作,目前已举办标准宣传专题培训班2期,发放标准宣传手册500余本,把生鲜牡蛎打造成为标准化产品,做到苗种、生产、养殖、加工、包装、运输、储存、质量安全等各环节都有标准可依,确保标准一致、品质如一,有效引导乳山牡蛎从业者提高产业标准化水平。 二是推出牡蛎价格指数。为维护牡蛎销售市场秩序,结合牡蛎产业特点,与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海洋中心等合作,对国内牡蛎产品进行科学分类,依据各时期各品种实际市场份额分层确定类别权重,通过实际调查、理论研究、专家咨询、实践探索等环节,推出牡蛎价格指数,每周在中国金融信息网、新华网、中国蓝网、等行业信息类、专业类知名网站、相关报刊、电视台、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发布,及时、客观、全面地反映全国牡蛎产业发展态势及市场变化趋势,为牡蛎养殖生产单位、经销商及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助力打造中国牡蛎产品集散交易中心。 三是建设牡蛎风情美食街。结合乳山牡蛎文化节,依托国际大酒店、华玺、海天集团下属饭店及周边饭店,推出“特色牡蛎宴”,文化节期间每家每天推出一道特色牡蛎菜品、牡蛎养生套餐,顾客在当天消费此菜品和套餐可享特惠价格,吸引越来越多的当地百姓和外地游客,逐步打造牡蛎风情一条街。 四是举办牡蛎系列推介活动。结合每年一届的乳山牡蛎文化节,每两年一届的中国牡蛎产业国际高峰论坛,邀请国家有关部委领导、涉海部门负责人、国内外知名专家、企业家等参会,探讨国际牡蛎产业发展新趋势,为海洋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海洋牧场建设、牡蛎品牌建设等方面建言献策。鼓励牡蛎生产单位参加国内外知名渔博会、展览会、展销会,推动我市牡蛎产业向更广维度、更深层次、更高目标发展。 五是加大强化牡蛎品牌保护力度。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抓手,凝聚监管合力,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牡蛎养殖、包装、流通、销售、食用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逐步完善乳山牡蛎品牌保护体系,每年通过开展“乳山牡蛎”主题联合打假行动,重点查处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等行为,严厉打击侵犯“乳山牡蛎”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专用权行为,切实维护商标权利人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合力保护“乳山牡蛎”地标品牌。 感谢您提出的宝贵意见建议,我们将认真研究、参考和吸纳,推动我市牡蛎产业健康发展。 威海市海洋发展局 2020年7月9日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