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代表建议>2020年
关于威海市区城市道路命名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1-03-19 10:45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威海市人大字号:[ ]


建议内容:

城市道路是一座城市的动脉,反映了这个城市的格局、秩序和活力。而城市道路的命名,又承载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反映其地理特色,传承其文脉,体现映射着这座城市的品味和层次。

我市的城区街道命名基本反映了以上特点。特别是环海路、环山路等道路名称,反映了我市滨海靠山的地理特点。火炬路和科技路等,则反映了地域特点。而更多的道路则以本土地名为名称,如塔山路、古寨路、望岛路等,便于识别。还有一些则以山川河流及城市为道路名称。但最能代表城市特色、反映其历史、文化内涵和品味的道路命名,才是最好的命名。我市作为甲午海战之地,作为曾经的英国殖民地,有其屈辱的历史。但威海于明初设卫,以威海命名城市,并作为驱倭前哨,又是近代海军北洋水师的发祥之地,威海人民一直有爱国、报国的志向,抗战时期更是谱写了胶东人民抗击日寇的不朽篇章。一大批英雄儿女为新中国的诞生献出了生命,建国后,又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儿女,为祖国的建设发展和繁荣强盛而奉献终身。这些人物和事迹,既成为历史铭记在人民心中,也应该作为一种标志,镌刻在这座城市的重要位置,让人随处可见,不断给人以激励。

如上海的浦东,其主要城市道路的命名,是以解放浦东时牺牲的革命烈士的家乡命名的。而我市的青岛路更名为世昌大道,就是一个十分成功的范例,既是对邓世昌的纪念,又寓意着世代昌盛的美好愿望。但总体看,我市道路命名还远没有体现出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对当地人物的纪念,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和提升。

解决方案:

一、对部分主要道路命名予以调整。如文化路建议调整为永怀大道,以纪念我国“两弹一星”功勋中唯一牺牲的郭永怀先生,他是科技强国的英雄,也是威海人民的骄傲。这条路遍布着文化教育机构,以此命名比较合适。再如,新威路和青岛路,建议调整为光威大道,既是对我市民族企业家陈光威先生为报国强军事业奉献终生的纪念,也有光耀威海的美好祈盼。还有,机场路,建议调整为天福山路或天福路,既是对天福山起义抗日英雄的纪念,又有对幸福威海的祝愿。按此方式,对威海的历史、文化予以挖掘,并在道路命名上予以体现。

二、规范优化市区道路命名等级标准。对市区主要干道建议以“大道”命名,如“世昌大道”“滨海大道”,次干道以“路”命名,一般道路以“街”命名,其余小街巷以“巷”命名,这样市民出行时比较容易分辨。

三、反映区域特色。如高新区,除火炬路、科技路以外,大部分道路命名没有反映区域特色,相反,虽位于威海市西北区域,却大都以东北城市来命名道路,不知出于什么原因。

(威海双丰电子集团有限公司  刘效锋)

答复内容:

刘效锋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威海市区城市道路命名的建议收悉,现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十分感谢您对地名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您在建议中所提到的挖掘弘扬历史文化、纪念民族英雄、分级命名、体现区域特点等思想非常好,这也是我们多年来工作努力的方向。

一、威海市区道路名称形成情况

(一)威海市区道路演变发展情况。威海道路名称的历史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各个历史时期产生的道路名称自

有特点,自有一定的历史烙印。

第一个历史时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官方命名的道路名称,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威海卫管理公署对一些无名道路给以命名,对原卫城里约定俗成的街巷名称也给以确认,同时将原商埠区用英文命名的道路名称给以更名,共计156条。这些道路名称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卫城里的道路名称多数是以姓氏命名的,卫城外的道路名称多数是以城市名称命名的。如今的昆明路、杭州街、青岛街、重庆街等名称都是当年产生的。这个时期正是威海卫收回之后,人们的爱国热情高涨,以国内的省、市、县名称和旧州、府名称取代原来用英文命名的道路名称,是遵照“名从主人”原则,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结果,反映了当时收回外国租界,维护国家主权的社会政治背景。

第二个历史时期是建国以后到文革期间。主要对以反动分子名字命名的、有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有名称重复容易发生错误的地名进行更改。由于当时社会环境所致,产生包括反帝、反修、兴无、灭资等一些词汇在内的道路名称。

第三个历史时期是1980年到1987年地级威海市建立之前。市政府先后进行了四次道路命名、更名工作。这个时期产生的道路名称,多数是与当地的山峰、村庄以及人文建筑物相关联的,如海港路、奈古山路、塔山东路、塔山中路、塔山西路、古陌路、金线顶路、渔港路等。

第四个历史时期是1987年至今。在这20年间,市政府先后进行了15次命名、更名。这个时期产生的道路名称,许多是城市名称,以当地的地形地物相关的名称不多,特别是在两个开发区和度假区的主次干道名称中。这一期间命名的道路,许多是按照城市规划进行的,由于这个时期产生的高区、经区、度假区都是分别规划开发的,各个区自成体系,因此形成的道路名称也各成体系。例如:1990年将青岛路两侧的6条东西向道路,分别命名为四方路、沧口路、崂山路、即墨路、莱西路、平度路等。1992年将与烟台路平行的东西向道路,以省内的滨州、淄博、东营等城市名称命名,南北走向与烟台路相交的道路,以烟台市所辖的蓬莱、福山、牟平等市(区)名称命名;与青岛路平行的南北向道路,分别以泰安、日照等城市名称命名。1993年将经区部分道路命名为上海、浦东、厦门、深圳、珠海、海南等特区或开放城市名称。1994年将高区部分道路命名为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承德、天津等东北和华北的城市名称。

(二)威海市城区地名特点。经过历史演变和发展,威海市城区道路形成了目前的特点。市中心区域的道路名称多数是与当地的山峰、村庄以及人文建筑物相关联的;高区的道路多以东北城市名称命名;竹岛街道办事处范围内多以青岛辖区内的县市名称命名;经区的道路多以南方城市名称命名;张村镇片区道路多以名山大川命名,南北走向的道路以山名命名,东西走向的道路以江河名称命名;初村镇片区道路多以“山”字和“海”字组词命名,南北走向的道路以“海”字组词命名,东西走向的道路以“山”字组词命名。

二、近年来主要工作情况

(一)地名管理法规制定情况。为进一步规范地名的命名和管理,近年来市民政局结合我市实际牵头出台了三部规范性文件。一是于2009年3月28日,以威海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城市地名管理工作的通知》(威政办发〔2009〕68号),其中规定:“采用城市、行政区划、山川河湖等名称对新规划街道、小区进行命名的,应结合实际突出各自特点,避免雷同。”二是于2011年10月11日,威海市民政局联合威海市公安局、威海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威海市规划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居民住宅区命名工作的意见》(威民发〔2011〕135号),其中规定:“居民住宅区的命名,要遵循‘尊重历史,照顾习惯,体现规划,好找好记’的原则,能够反映当地历史、文化和地理特征。”三是于2012年9月12日,威海市民政局联合威海市公安局、威海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威海市规划局、威海市房管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城市街道命名工作的意见》(威民发〔2012〕126号),其中规定:“街道通名可按道路规模,分别使用大街、大道、大路、路、街、道、巷、里、胡同。街道专名要能够反映当地历史、文化、习惯和地理特征,符合层次化、序列化、规律化、规范化的要求。”

(二)编制了《威海市地名规划》。为促进城市地名的规范化、科学化,市民政局参照《威海市城乡发展规划》(2006年-2020年),用两年半左右的时间编制完成了《威海市地名规划》,并于2011年9月通过了省地名专家委员会认证通过。《威海市地名规划》根据城市的性质定位和整体布局对各片区的地名命名原则、通名使用、地名文化保护措施等做了有关规定。地名规划的制定,既反映了城市规划意图、功能分区和建设特点,又反映当地的历史、地理的人文特征,体现地名的整体性、系统性,更好地为地名规范化服务。有效避免了地名命名工作的随意性、盲目性和长官意志。

三、道路名称不宜更改的说明

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规定:“可改可不改的和当地群众不同意改的地名,不要更改”。《山东省地名管理办法》规定:“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道路更名涉及楼牌号、房产证、户口本、身份证等大量证件的地址信息变更,会导致各类地图、出版物的信息不一致。部分企业以原地址获取的国家和国际认证,还可能因地址的变更导致认证得不到承认,并影响企业信用等问题。道路的更名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对社会生产生活造成混乱。因此,道路更名应谨慎处理,对已命名的道路我们将继续保留原有名称,不再更名,今后对于市区其他新建道路的命名,按照《威海市地名规划》制定的原则,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并着力打造威海“山、海、岛、泉”等自然地理特点命名。

威海市民政局

2020年6月18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