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代表建议>2020年
关于加强威海文旅产业发展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1-03-23 14:19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威海市人大字号:[ ]


建议内容:

一、存在问题

(一)公共服务缺少规划。威海市旅游资源优势明显,发展全域旅游是提升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内涵的重要手段。但是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的国际化水平亟待提升,旅游便利化、国际化、智能化、品质化程度不高,全市缺乏关于对游客集散、旅游租车、乡村驿站、房车露营、特色标识等基础设施的整体规划建设,城市旅游离“国际知名的滨海休闲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目标定位还有差距。

(二)新兴业态缺少规范。在消费升级转型过程中,海洋、民宿、康养、体育、演艺等新业态刚刚起步,尤其是在土地供给、民宿管理、海上项目等方面存在制度掣肘和发展瓶颈。按现有规范要求,海洋牧场浮动平台缺少统一的验收标准,不能享受上级补贴;游客摆渡只能使用海钓船,但海钓船型要求只能乘坐9人以内,远远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目前牧场涉及游客摆渡环节多数使用自制平底木船,无法取得资质审批手续,制约了正常运营及发展。

(三)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全市现有从业人员中“招不来、留不住”现象严重,存在很大的用工缺口,更缺乏懂专业、会管理、能策划、善营销的领军型、高层次人才和团队,驻威高校毕业生留威转化率低。全市文旅行业人才的引进、教育、培养滞后于市场发展,距离市民与游客的要求有不小差距。

二、相关建议

(一)加强设施建设。围绕威海市环海路高品质滨海步道建设,建议规划建设体现滨海特色风貌的旅游驿站,配套风景拍照点、自助售卖、公厕、充电桩、直饮水、自驾停车场等功能。同步升级旅游景观道路交通标识,突破传统标识设计平面化观念,将标识立体化,增强标识的饱满度。让旅游标识成为一道靓丽的城市风景线,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

(二)加强业态规范。建议从威海层面加强对海洋牧场、民宿管理、海上运动等旅游新业态的规范管理,出台相关办法,进一步明确经营范围、规范经营主体、简化审批流程、激活市场活力,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切实有效。同时,强化精品旅游用地保障,探索实行重点项目点状供地等用地政策,提升用地服务保障水平。

(三)加强人才引进。建议加强本地化文旅队伍培养,打造一支高层次、多元化、开放式的威海文旅智库专家团队,形成一批文旅名家和领军人才。市级层面制定文旅人才专项政策,鼓励人才回威返乡,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招聘社工人员,充实基层队伍。企业层面,联合高校常态化开展实用性技能培训,打造产学研基地,培育文旅企业最迫切需求的专业人才。同时充分利用好各级政策,开拓文旅从业人员眼界,加强对外合作交流。

(山东吉兴商场有限公司总经理  原淑春)


答复内容:

  尊敬的原淑春代表:

您所提的市人大十七届四次会议第48号《关于加强威海文旅产业发展的建议》的建议,我局已收悉,感谢您对威海文旅产业发展的关心,根据您所提建议,我局在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文旅产业发展的计划中,充分讨论您的建议并融入各项工作中,结合目前我们正在推进的工作,答复如下:

一、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一是编制了《威海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将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全域旅游规划范畴,科学规划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总体布局,目前规划已编制完成并由市政府签发。二是围绕千公里旅游自驾公路,编制完成了《威海西部环山旅游公路总体规划》,沿线科学规划布局了游客集散中心、乡村驿站、房车营地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将千公里旅游公路建设成我市全域旅游的支柱产品、乡村旅游的龙头项目、旅游公路的样板工程。三是升级旅游标识系统,制定了《2020年规范A级旅游景区、星级饭店及文化公共场所外文标识工作实施方案》,通过专业化设计,将景区内部主干道沿线的旅游标识立体化,增强了标识系统的辨识度,同时增设中英对照、中韩对照等外文标识。四是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编制完成了《威海市线性空间便民服务设施布点规划》,在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及部分低等级公路沿线新建、改造、提升74处公共服务设施。在客运中心威海站、威海北站服务中心设立旅游咨询服务点,并提供由车站到景区的一站式服务。

二、强化行业规范化发展。一是构建海上旅游行业发展规范。从市级层面加强了对海洋牧场、海上运动等海上旅游项目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明确了海洋牧场、海上运动等新兴业态的经营范围、经营主体等,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强海岸带保护与管理的意见》《沙滩保护管理办法》,构建了完善的海岸带综合协调管理框架。二是制定精致民宿评选标准,对全市民宿行业进行摸底调查。目前全市拥有民宿422家,民宿集聚片区11处,达到星级民宿标准的共有89家,达到三星级民宿标准的18家。2019年,会同市住建局依据星级民宿评定标准,制定了精致民宿评选标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精致民宿评选活动。指导环翠区成立民宿行业协会,统筹全区民俗资源,统一推广,抱团发展。指导荣成市制定了《荣成市民宿管理办法》、《荣成市精品民宿扶持办法》和《荣成海草房特色民宿导则》,加强了对民宿行业的管理。三是构建旅游标准化体系。下发《威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开展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的通知,将推进全域旅游工作写进了标准化工作的政策文件中。立项全国第一个旅游公路设计地方标准《威海市旅游公路设计规范》,出台了《威海市乡村旅游服务规范》。加强了对在建旅游标准化试点项目的指导。2019年,我市绿城台依湖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温泉旅游与温泉养生服务标准化试点等两个标准化试点项目通过省市场监管局和省发改委联合验收。

三、重视旅游行业人才培养。一是鼓励我市职业院校开展旅游职业教育,培养多层次旅游人才梯队。我市现有旅游服务大类专业5个,专业点11个,2020年新增专业点5个。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有3个专业点。二是开展全域旅游专题培训,目前已开展培训5次,共培训650余人次,培训内容包括休闲旅游模式、旅游资源配置、旅游文化项目创新、旅游发展商业新模式、乡村旅游产业振兴、旅游小镇发展模式等多个方面,为旅游管理者及经营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知识。三是创新打造“互联网+”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模式。在全省创新搭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服务平台”,将旅游产业、乡村振兴与人才战略列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全市专业技术人员均可利用业余时间、碎片化时间通过平台随时随地开展相关知识在线培训学习。目前全市注册学习专业技术人员7.6万人,在线学习随机调查满意度达98%。四是建立市级旅游人才高级研修班培训机制。针对全市乡村振兴样板片区人才培训需求,邀请人大、中国政法、山大、华中农大、京东电商等多位知名专家举办了“旅游+”、“互联网农业与乡村振兴”等6个高研班,内容涉及旅游产业、休闲旅游、乡村振兴等多个方面,吸引了各区市旅游强镇、旅游强村负责人和乡村旅游带头人等1298人参训,受到基层广泛欢迎,每期都有几十甚至上百人自发参训,普遍感到收获很大。

下一步,我局将从以下几方面继续推动我市旅游产业发展。一是继续推动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国际化水平和智慧化程度。推进1008公里旅游公路及200公里滨海步道建设,积极整合沿线文旅资源,科学规划游客集散中心、乡村驿站、房车营地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将千公里旅游公路和滨海步道建设成我市全域旅游的支柱产品、乡村旅游的龙头项目、旅游公路的样板工程。二是加强新兴业态的规范化管理。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成立威海国际游艇产业发展研究院,打造海上高端旅游产品,并逐步建设威海国际游艇港、游艇博物馆、游艇总部经济园、国际游艇学院、游艇制造产业园等多业态、全产业链项目。三是继续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扎实开展旅游职业教育,培养多层次、多梯队的旅游从业人员。加大全域旅游培训的覆盖面和受众,丰富全域旅游培训班的培训形式和培训内容。

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0年 7月9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