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人员密集场所安装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并开展普及相关急救培训的建议 | ||||
| ||||
建议内容: 健康,是每个国民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并强调,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是国家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的重要内容,成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提高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完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体系,提高早期预防、及时发现、快速反应和有效处置能力。被称作公共场所救命神器的自动体外除颤器(简称AED),就是突发事件中针对心脏骤停情况的应急设备。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平均每年心源性猝死人数高达55万例,其中,87.7%发生在医院以外的公共区域。而针对此类心跳骤停患者的黄金抢救时间只有短短4分钟,最有效的急救方法就是电击除颤和徒手心肺复苏。因此,在人口密集公共场所安装AED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保证,也是一个国家、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问题及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数目逐年增高,我国每天约有1500人死于心脏骤停,每分钟都有人倒下,而我国心脏骤停者的抢救成功率不足1%。据医学研究,对于心脏骤停者,如能在1分钟内实施CPR(徒手心肺复苏),3-5分钟内实施AED电击治疗,可使其存活率达到49%-75%。在公共场所普遍安装AED,就为病人得到及时的救治提供了可能。AED是全自动的,只要稍加宣传一般人都会使用,普及AED使用的培训工作,方便公众及时施救,将有可能挽救很多人的生命。 近年来,我国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海口、南通等大、中、小城市的公众场所开始逐步配置AED,为公众提供紧急医疗服务。2019年11月,AED在威海的车站、码头、机场、威高购物中心、威高时光城等地投放,急救有望实现"黄金3分钟"。虽然我市已有了AED,但无论是数量还是普及力度还远远不足。作为公共急救设备的AED应当是消防灭火器一般的存在,让人随时能看见,随时能想到在什么地方可以获取,这才是急救设备存在的意义。同时,社区、学校、景区、公园是心脏骤停的高发场所,目前尚未布设,一旦有心脏骤停情况发生,这些场所在黄金4分钟内难以取用到AED。 解决方案: 要强化政府调控作用,各级政府与规划部门协商,将AED配置纳入院前医疗急救布局规划,加大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的配置力度,优先在行政办事大厅、学校、社区、公园、景区等处配备,其后在人流密集的商业区配备。争取实现人员密集场所每5万平方米至少配置1台、景区每500米配置1台。将AED购置、后续维护、更新费用以及培训、宣传费用列入政府财政预算,促进公共急救设施的逐步完善和普及使用。通过完善AED配置来提升院前急救能力。公共场所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AED)的设置应该广泛覆盖,普及公共急救相关知识,培养大批合格志愿者。 具体内容为: 1、加强AED推广工作组织领导,建议成立“威海市公众AED配置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以政府主导,市卫计委、市红十字会等部门为执行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组织保障体系,推动威海市AED在公众场所的配置工作; 2、落实资金保障,坚持政府主导,财政投入和社会各界捐赠购买等多种渠道筹集模式。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所管辖公共场所AED的购置、维护和保养资金由该场所所在地的区、县(市)政府负责,所需资金纳入当地政府财政预算。企业所管辖公共场所AED的购置、维护和保养资金需求,由企业负责,当地政府适当支持。鼓励社会各界慈善组织及民间机构、企业或个人自愿捐赠或赞助AED,允许捐赠AED的慈善组织、企业或个人在AED上标注名称; 3、加强志愿者培训,在AED广泛覆盖的同时,在各高校开展AED志愿者招募培训,既能在高校本身普及AED摆放(目前上海交通大学有较为成功的经验),又能培养一大批合格志愿者; 4、加强急救知识宣传,卫计委联合宣传部门和媒体,制作多种形式的AED宣传材料,作为公益广李世刚告在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网站等不同类型媒体广泛宣传,通过多途径向大众普及公共急救基本知识。 (威海市飞扬国际旅行社总经理 李世刚) 答复内容: 李世刚代表: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在威海人员密集场所安装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并开展普及相关急救培训的建议》已收悉,对于此项工作,市卫生健康委高度重视,去年以来,威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市红十字会共同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全民卫生应急素养提升工程”,广泛开展卫生应急自救互救知识宣传和技能培训活动,培养提升广大公众的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是全民卫生应急素养提升工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受到各界好评。 (一)开展群众卫生应急知识与技能培训。建立心肺复苏普及培训长效机制,形成统一规范的培训体系和考核制度,充分发挥红十字会在公众参与的应急救护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和医疗卫生机构的专业优势,依托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志愿者组织、社会团体,紧密结合世界急救日、世界卫生日、世界护士节、中国医师节、中国心梗救治日等主题日活动和各级各类卫生应急、急救演练,广泛开展卫生应急自救互救知识、技能、理念的宣传和培训活动,深入开展卫生应急知识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等活动,全市共组建160余支卫生应急救护辅导员团队,举办了两期辅导团队培训班,一期机关干部应急救护培训班。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1600多场,培训20余万人次。提高了常见急救技术的普及率,增强了广大群众应急危机意识和卫生应急能力。 (二)建设公众卫生应急教育培训基地和群众自救互救体验设施。红十字会启动了红十字生命健康安全体验馆的建设项目,总投资213.06万元。体验馆设置了应急救护、交通安全、溺水救护等多个体验和互动模块,并专门配备了AED心脏除颤仪和培训用AED训练设备。体验馆预计今年11月份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可以承接每期30人的培训活动,对配合疫情常态化防控宣传,加强对群众卫生健康、生命安全和科学防护知识教育,提升市民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在公共场所设置自救互救设备。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是威海市在全民卫生应急素养提升工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威海市创建“健康城市”、提升人民幸福感的重要举措。为此,本土企业威高集团专门捐赠了10台自动体外除颤器,2019年11月8日上午,应急救护设备捐赠发放仪式在威高广场隆重举行。接受捐赠的威海机场、火车站、刘公岛景区等10个单位同时安排单位职工作为第一批红十字救护员,参加市红十字会组织的应急救护专题培训,为这些设备到位后能妥善保管、关键时刻发挥作用打下坚实基础,切实提高公共服务单位在面对突发危急重症时的应急处置和救护能力。 (四)开展卫生应急素养宣传教育和引导。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手机等传统和新兴媒体优势,通过公益广告、微电影、专题片、宣传专栏、手机短信、微信等形式广泛宣传;利用红十字救护培训基地、健康教育场馆、应急科普知识宣教基地、文化广场、企业、学校、公园等各类场馆设施和健康场景宣传阵地,通过体验式教学、新闻发布会、媒体沟通会、卫生大讲堂、专家讲座等形式,大力宣传全民卫生应急素养提升工程和相关举措;在健康威海微信和威海晚报开设急救知识专栏,定期发布急救知识,普及卫生应急自救互救理念和知识技能,营造全民参与卫生应急素养提升工程的社会氛围。 下一步,针对已经配置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红十字会将开展AED项目的回访活动,组织专门的培训机构对去年设置AED的单位进行回访,查看AED的管理和使用情况,确保AED能够正常使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同时我们将联合红十字会继续在人员密集区域和公共场所,针对心脏猝死等高危疾病,科学设置急救设备及急救药品,合理配置和推广使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加大宣传和使用培训力度,让社会大众会用、敢用,充分发挥急救设施的作用。 再次感谢您对卫生健康工作的支持和关注。 威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0年7月29日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