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解决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短缺问题的建议 | ||||
| ||||
建议内容: 2019年,乳山市、荣成市、环翠区被列入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各区市积极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但基层医疗机构在人员编制、岗位设置、人才招聘等方面面临重重困难。以乳山市为例,基层医疗机构核定编制空编率超过10%;人员结构不合理,公共卫生、全科医生、中医药人员比例偏低;乡村医生老龄化严重,面临断层危险;“县招镇管村用”政策落地困难。威海市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鲁办发〔2018〕18号),提出“推行基层卫生人才‘县管乡用’、‘乡管村用’管理机制”,先后出台了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攻坚落实行动方案等相关文件,但是缺乏可操作性。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组织保障。建议市政府出台威海市临床医师县管乡用、乡管村用实施方案,明确编制、财政、人社、卫健及县域医共体等部门职能职责。 二、编制保障。在保证县级医院正常工作需要和不增加全市卫健系统编制总额的前提下,从医共体牵头医院单独设置县管乡用专用的医师编制数,实行“定编制规模,定基层配置数,定县级医院派遣数”的管理模式。 三、保障经费。财政部门将派遣医师的经济待遇、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安排,通过考核后定额补助到派遣医院。四是建立派遣机制。保证派遣人员编制不变、薪酬不降、原单位身份不变,服务期满仍回原单位原岗位,同等条件下实行晋升职称优先、提任职务优先、评优评先优先的“三优先”政策。 (乳山市人民医院院长 刘志强) 答复内容: 刘志强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解决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短缺问题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为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短缺等问题,市卫生健康委狠抓基础建设,输血造血结合,治标兼治本。 一、强化外部“输血”,为基层人才提供强大助力。构架人才下沉的制度通道,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重点,深化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口帮扶提升行动。一是精心选派“业务院长”。2019年从全市二级及以上医院选拔11名优秀卫生人才,全脱产到镇卫生院任“业务院长”,各业务院长结合各自专业特长和单位优势,在技术运用、业务培训、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等方面开展传帮带,在打造优势专科,开展适宜技术,打通双向转诊通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选派的“业务院长”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在防护培训、走访排查、卡点体温检测和督导检查企业隔离场所设置、工作场所消毒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对选派“业务院长”在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等方面均有明确激励措施,2019年度共有2名“业务院长”申报卫生技术副高级职称,均已通过评审成功晋升。目前,第一批“业务院长”即将返回原单位工作,第二批11名“业务院长”已经完成选拔工作,将于近期到镇卫生院履职。二是全面开展医疗专家巡诊活动。开展全市县级以上医疗专家下村巡诊活动,上级医院大牌专家到基层巡诊并对基层医务人员现场培训,切实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更好地服务农村百姓。在去年180个省定贫困村基础上,今年扩展到全市2431个农村全覆盖,计划到7月底前,对所有村全部巡诊一次。随后,结合我市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网格划分,实现巡诊常态化。截止6月底,已经累计巡诊2093个村,完成率86.1%,巡诊近10万人次。 二、注重自我“造血”,为基层人才激发内生动力。以充实队伍、提高素质、优化结构为目标,打造一支“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一是创新基层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出台了《威海市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威海市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攻坚落实行动方案》等系列规范性指导性文件,建立了基层卫生工作推进机制和工作专班,明确职责、协同联动,为解决基层人才青黄不接、增强基层人才队伍活力提供了政策支撑和机制保障。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招聘方式,采取公费订单和定向培养、学费代偿等方式招聘医学生,建立高层次和紧缺人才专业目录库,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引进具有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的,或通过正常招聘难以满足需求的急需紧缺骨干人才,并且纳入威海市事业单位高层次和紧缺人才专业目录中,签订5年以上服务合同(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学历人员不含规范化培训时间)且服务期间年度考核合格的,给予每人每年1万元补助,合同期内连续发放5年;目前,通过高层次和紧缺人才专业目录招聘19人,市里已有公费订单定向培养和学费代偿医学专业毕业生83人。引导鼓励各区市积极开展“高校引智”活动,组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到省内外医学院校参加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举办专场招聘会,吸纳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二是创新基层人才激励机制。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一类保障政策,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保障和标准化建设等内容,纳入各区市(开发区)目标绩效管理考核。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落实“两个允许”,明确提出可以在核定的收支结余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人员激励,切实提高和保障基层医务人员的经济收入,增强岗位吸引力。推行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县管乡用”和“镇管村用”管理机制,招聘村卫生室岗位具备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或全日制医学专业专科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薪酬待遇与当地镇卫生院同等条件下临床医师工作水平相适应,今年以来,全市实施“镇管村用”(镇卫生院聘用管理、村卫生室使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人员140人。 下一步,我委将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一是健全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依托威海市立医院、威海市中心医院、威海市中医院,组建3处城市医疗保健集团,将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全部纳入各医疗集团,按照地缘关系、人口分布、群众就医需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辐射带动能力,网格化建设由城市直通到基层网“底”,实现全市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网格化管理、同质化服务、一体化发展,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全面满足基层群众健康需求,切实让基层群众足不出村就能享受二三级医院专家的诊疗服务。二是加快构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县管乡用”机制。在继续推动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21条措施基础上,认真贯彻执行省卫生健康委等4部门《关于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县管乡用”机制的意见(试行)》,县级机构编制部门根据县域医共体建设和岗位、人员配置需要,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总量内,做好编制资源的动态调整、统筹使用;建立基层岗位人员与县级医院人员交流轮岗机制,按照“上下人数相同”的原则定期进行双向交流。三是持续推进服务基层活动。做好第二批“业务院长”的选派工作,激励业务院长立足岗位、担当作为。继续落实“首席专家”“知名医师”“优秀中青年卫生骨干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到基层服务的要求;严格落实城市医生晋升高级职称前到基层服务累计满1年规定,发挥服务基层导向作用。常态化开展“全市医疗专家下村巡诊”活动,不断增加基层群众就医获得感幸福感。 感谢您对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威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0年7月23日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