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代表建议>2020年
关于提高威海市人口吸引力指数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1-03-29 10:32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威海市人大字号:[ ]


建议内容:

随着“精致城市、幸福威海”的发展实施,威海市的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双招双引”成效显著,越来越多的规模企业入驻,本土企业蓬勃发展,用工不足已经或即将成为制约企业发展乃至整个威海市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威海市的人口总量几乎没有发生变化,而人口城镇化已经达到60%以上,因此,在未来五年内,人口数量特别是常驻人口数量的不变化与企业用工需求日益增加的矛盾,将会影响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质量。

通常,人口数量较为庞大的城市及城市群,人才储备与劳动力数量充足,商业活跃,城市发展潜力大,经济繁荣加速,充足的经济活力会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形成良性循环。威海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环境优美,交通并不发达,是休闲养老的良好选择。但受整个经济中心南移及房价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年轻人留不下、招不来,劳动力数量不足,用工成本连年攀升,为了发展企业被迫展开抢人大战,在企业工作的人员对除薪资之外的要求不断提高,人员跳槽比率大幅提升,极大地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与活力。

解决方案:

现在各城市之间的抢人大战已经拉开帷幕、如火如荼,如:南京、武汉、成都、天津、海南、长沙等20多省区与城市先后出台力度非常之大的措施吸引人才,送户口、送房补、免费租借办公区、人才落户门槛降低到中专学历……人才很重要,但人力同样重要。诚然,人才能够带动企业向更高的层次快速发展,但如果缺乏人力,企业的效率降低,用工成本升高,同样会制约发展,只有劳动力源源不断的涌入,才能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与充沛活力。希望政府能够通过精准化人才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留威就业、基层就业;同时为外来人口定居提供更加具有吸引力的政策,加强配套设施建设,让更多的人来威海定居、在威海定居。良好的就业环境,配合绝佳的自然环境,提高人口吸引力指数,威海市的发展才能更加勃勃生机、才有无限可能!

(威海威硬工具有限公司董事长  于  乔)


答复内容:

尊敬的于乔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提高威海市人口吸引力指数的建议”收悉,我局高度重视,并商请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进行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威海市人口吸引力不足问题原因

本地农村劳动力日益减少,远远满足不了本地企业的用工需求;我市处于交通末端,交通不便利,动车速度相对较慢,高峰时候车票难买;我市企业整体工资水平不高,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企业的薪酬待遇缺少竞争力和吸引力。

   二、针对人口吸引力不足问题我市人社部门采取的措施

1、充分发挥新开发的威海市就业服务平台作用。依托威海市就业服务平台,组织企业参加“威海市民营企业网络专场招聘会”、“威海市高校毕业生网络专场招聘会”、“威海市外商投资企业网络专场招聘会”、“第七届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活动”等线上专场招聘活动,截止到7月13日,共举办活动6场,发布岗位7427条,需求5.38万人;组织企业参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市联盟线上人才招聘会,打造山东半岛人才招聘一体化平台;积极参加山东省“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场行动”,为不同群体打造不同招聘专场服务。根据我市疫情指挥部安排,做好人力资源市场现场招聘的准备工作,同时在办理现场招聘会流程上也进行了简化,将之前现场审核和选择摊位改为线上办理,在网上一次办完,让企业少跑腿,为我市企业用工做好线下保障服务工作。

2、组织并带领我市企业参加“山东省名校直通车”兰州站、重庆站、西安站等省厅组织的招聘活动。 2020年组织威高集团、三角集团、捷普电子、光威集团等6家企业参加了“山东省名校直通车”兰州站、重庆站、西安站3场招聘活动,提供就业岗位178个,达成意向44人。

3、联系省内外劳动力密集地区,开展跨区域劳务合作,减少企业外出招工成本。组建由处级干部带队,全市人社系统业务骨干、重点用工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组成的“百人跨区域招工对接团队”,分15个招工组分批赴内蒙古、吉林、甘肃、陕西、山西、河北、河南等8个省份、21个劳动力富集城市开展人力资源对接活动。推介和宣传威海城市概况、用工环境、就业保障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与目标城市的人社部门、高职院校、人资机构等进行深度合作对接,设立劳务合作基地、人力资源分支机构。目前在外省建立了21处劳务合作基地,共与当地各级人社部门签署《人力资源合作协议》47份;市人社局及随行的重点用工企业、人力服务机构与当地职技院校《校地合作协议》25份,初步形成了全面布局、长效化、跨区域的人力资源引进机制。

4、协助高校举办线上招聘会和发布高校招聘信息。协助威海市职业学院和威海市海洋职业学院举办线上招聘活动,同时在“威海市重点企业招聘群”等招聘群里发布国内40余所高校校园招聘信息,为企业和高校之间搭建平台,让大学生有更多的择业就业机会。

5、完善人才工作服务体系。构建一个协调机构、一支专员队伍、一张人才卡、一套保障机制的服务体系。一个协调机构,即成立威海市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协调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将相关的26个部门全部纳入,实行服务政策一体制定、服务设施统筹规划,服务标准全市统一。一支专员队伍,在全市配备窗口专员、部门专员、承办专员、单位专员四类服务专员472人,已累计服务高层次人才1600多人次。一张人才卡,即“威海英才卡”,凭卡可享受子女入学、交通旅游等30项服务。目前,全市已发放“英才卡”537张,除了咨询和现场即时服务,通过“英才卡”为专家提供职称评审、子女入学、居留许可、税务办理、休假体检、慰问等高层次人才服务443人次。一套保障体系,出台《关于做好威海市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建设工作的意见》,配套制定了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暂行办法、服务专员管理办法、绿色通道服务指南等文件,进一步提高服务的精准性、规范化。

6、畅通人才服务渠道。在线下,打造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设立市及各区市高层次人才服务专窗,联合全市32个部门单位协同联动服务,符合条件的人才可享受30项绿色通道服务;开通服务专线5210521,提供中、韩双语工作人员24小时接听电话。在线上,推行服务事项申请和受理“一网通办”,开发了微信即时服务平台,在交通出行、旅游、健身、医疗保健等41个现场服务点摆放的“绿色通道二维码”,持卡人用微信扫描即可享受绿色通道服务。目前,已办理网上服务事项869件,满意率达到100%。

三、下一步打算

1、组织企业参加校园招聘活动。对威海市企业人力资源需求进行摸底,掌握企业需求情况,同时对省人社厅组织的“山东省名校直通车”、中国海洋人才市场招聘会等招聘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并将省厅高校招聘活动安排进行整理,发给各区市人社部门和重点企业,发动企业参加招聘活动;加强与本地高校的联系,如果现场招聘条件允许,筛选威海市重点企业,组织企业参加哈工大(威海)、山东大学(威海)的秋季现场招聘活动。 

2、发挥威海市就业服务平台作用。继续完善平台功能,不断增强平台吸引力。盘活平台资源,提高平台用户的使用频率,增加平台岗位信息的更新替代频率,加强平台宣传,让更多的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使用平台。

3、建立员工余缺调剂机制。依托威海市就业服务平台,汇集整合全市企业阶段性富余员工和用工需求数据信息,建立全市统一的企业间员工余缺调剂资源库,挖掘企业阶段性富余劳动力潜力,在满足企业阶段性用工需求的同时,减少裁员,稳定就业。我市存在职工富余和用工短缺的企业可通过系统平台进行调剂对接,在保障企业与员工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实现企业、职工多方共赢。

2020年6月10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