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强化推进“政府对民政注册公益类社会组织人才培养及服务激励”的建议 | ||||
| ||||
建议内容: 社会公益组织服务,作为政府服务与商业服务之外的补充服务,对社会和谐治理起到了辅助的作用。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考试补贴已经就位,参与考试人员多集中在政府服务区域内的行政公益岗位,民政注册民间自发公益类组织从业人员所占比例仅占1.8%。社会公益组织服务直接服务于各类弱势群体,而不同于政府服务区域内的行政公益岗位服务,如福利机构、救助机构内的从业人员,他们已享有政府发放的基本工资及补贴。现阶段,社会公益组织在发展过程中的突出困难表现在: 公益类社会组织专职人员缺失。如荣成市至2018年底(2019年过关人员数量未公布)共有社会工作执证人员163名,而专职公益类社会组织服务的人员较少,在收入上没有保障。现有条件下公益类社会组织的运营,仅靠发起人及参与人员的号召力与影响力,和部分社会爱心人士的资助来募集服务资金,资金全部用来帮扶各类困难群体。公益类社会组织自筹资金,自谋发展,人员流失严重,无后备管理人员的保障,可持续性发展严重受限,可推广性运作后续乏力。 解决方案: 一、积极推进财政资金拨付的定向倾斜,为已注册并具体实施公益类社会服务的组织,定岗专业人员进行人员队伍建设培训,发放项目管理补贴。 二、推进公益类社会组织在优抚、教育、就业、文化体育、残疾人服务、特困帮扶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服务力度,逐步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力度。 三、积极推动①政府部门②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③纳入行政编制管理且经费由财政承担的群团组织④工会、妇联、残联、共青团等群团部门⑤基金会、社会企业等,关注社会公益组织,加大购买服务力度。 (荣成市引航志愿者协会副会长 王海燕) 答复内容: 王海燕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强化推进政府对民政注册公益类社会组织人才培养及服务激励》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各级财政部门逐年加大财政资金和福彩公益金对专业社工人才培养及公益组织发展的资金投入。各级民政部门出台系列改革举措,不断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通过搭建四级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平台、发展壮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融合“党建+公益”的服务理念,开展公益类社会组织品牌创树,积极引导支持公益创业,加快培育了一批能够贴近社会需求、提供专业服务、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具有示范引领带动作用的公益类社会组织,服务社会、服务民生,有效推动公益组织向社会化、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营造了社会组织发展的良好环境,激发了社会组织发展活力。 一、打造培育孵化平台,带动社会组织集群发展 为解决社会组织初创期面临的规模小、资金少、场地缺、能力弱、资源少等问题,加快培育一批能够开展专业服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公益组织,我市于2014年底,按照“政府推动、各级配合、社会参与、力量集聚、项目支持、群众受益”的运行模式,打造了区域性公益类社会组织资源整合综合服务样板平台——威海市社会组织孵化园(现更名为威海市社会组织创新创业园),形成了中心区域引领,其它区市创新跟进,推动建立覆盖全市的“市-区市-街道(镇)-社区”四级社会组织综合服务平台体系,在办公活动场地、专业能力提升、社工人才培养、资源整合对接等方面提供关键性支持,带动社会组织集群发展。目前,我市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平台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区市、街道两级全覆盖,每个区市至少有一处镇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示范点,社区社会组织服务室覆盖到80%以上的城市社区。威海市社会组织创新创业园制定的《社会组织综合服务标准化》分别获得省和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 二、强化项目驱动,提升社会组织发展动力 为有效激发公益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热情,提高其承接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市级连续三年以公益项目为载体,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导向,让社会组织在规定范畴内自行设计面向社会开展的公益服务项目,相继为111个社会服务项目给予463.6万元资金扶持,支持社会组织在扶贫济困、扶老助残、关爱儿童、社区服务等领域开展公益服务项目,同时采取第三方督导评估的方式,在项目策划、组织实施、机构管理、能力提升、财务管理等方面给予“陪伴式”全程督导,显著提升公益组织承接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塑造了一批品牌公益组织和公益服务项目。2019年度福彩公益金支持的威海助力社工服务中心开展的“幸福海天-志愿服务视角下的社区矛盾调解与预防”项目,培育社区调解员51名,成功调解居民矛盾8起,受益居民达202人,该项目获评2019年度山东省优秀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轮椅上的画家梦”、“小手拉大手”困境青少年社会融入、“不让毒品进我家”社区禁毒、“第一目击者”社区防灾避险自救互救宣传培训、“艾护蜗牛”智障青年就业培训、“星星天使”关爱自闭症儿童成长行动、“星光福济”困难群体健康管理计划、“阳光行动”贫困盲人就业服务等一系列资金扶持的特色项目成功实施。目前,全市公益服务类社会组织发展到406个,备案社区社会组织3426个,服务范围涵盖到公益慈善、扶老助残、关爱儿童、乡村振兴、纠纷化解、互助增能、文体娱乐、社区营造、便民服务等不同领域,受益群体覆盖到社会各个层面。 三、加强人才培养,不断发展壮大社工专业力量 市级出台《“威海和谐使者”选拔管理办法》,将当选的“威海和谐使者”纳入市高层次人才库,在管理期内每人可享受每月500元的政府津贴等优惠政策,2018年提高到1000元。与18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每年举办“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考前免费培训班,累计4000多人参加专业培训。对在职的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考取助理社工师、社工师职业水平证书的,分别给予1000元、2000元一次性奖励。截至目前,全市1490人考取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突出选拔高层次人才,全市“齐鲁和谐使者”16人,“威海和谐使者”60人。注重引智引力,借助驻威高校资源,为公益组织培育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联合开展政策理论研究,大量课题成果荣获省部级奖项,并转化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依托驻威高校社工专业优势,与威海市社会组织创新创业园建立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公益实践当中,在提升服务能力、培养专业社工人才的同时,打造了一批便民服务品牌,逐步构建起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服务载体、专业社工力量为支撑,社会志愿者为补充的“四社联动”服务机制,全面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实现互促共赢。 四、下步措施 今年,市级财政拟投入200万元社会组织发展资金,以公益创投的形式,支持社会组织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特殊群体帮扶、基层社会治理等领域开展社会服务,激发社会组织参与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潜能。同时,对市、区市社会组织孵化园(创业园)进行扶持,资助其作为第三方督导团队给予执行机构更多的政治引领和培育督导,同步提升社会组织孵化平台运营管理能力,打造各有特色的党建公益品牌项目。下一步,我局还将在社会组织管理领域,启动“威海红帆”党建计划,在社会组织中注入“红色基因”,通过党建赋能,提升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能力,积极采取多种途径支持公益类社会组织及专业社工人才的培育扶持。争取更多资金投入到购买社会组织公益服务项目中,并拓展公共服务领域的宽度,使更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有用武之地,支持其作为合格的承接主体参与到政府购买服务中,逐步实现政府各相关部门在民生保障、社会治理、行业管理等公共服务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向社会组织购买,推动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竞争有序、诚信自律、充满活力的社会组织及社会工作发展格局。 非常感谢您对我市社会组织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您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对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威海市民政局 2020年6月22日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