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代表建议>2020年
关于“乡村振兴人才短板和组织建设”问题方面的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21-03-30 10:23访问次数:2495 信息来源:威海市人大字号:[ ]


建议内容:

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针对提出的“关于乡村振兴人才短板和组织建设”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汇总如下:

一、乡村振兴发展人才的制约因素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短板和核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不断构建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体制机制和氛围环境,为实现乡村振兴、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找出制约乡村发展的差距所在,补齐短板,才能实现乡村振兴,不断缩小城乡差距。通过对乡村振兴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针对以下问题进行了归纳:

(一)人才问题。在乡村振兴建设的过程当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这一过程当中,需要对乡村情况了解深入的人才,并且能够分析和有针对性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设。不能只用过于单一或统一的方式改变原有的现状。这就需要除了专业方面的人才之外,还要有灵活的分析能力、对乡村熟悉了解的人才,二者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以下几点现象:

一是人才短缺。基层一线尤其是偏远农村人才流失较多。政府制定的支农惠农政策缺乏落到实处的执行者,农村发展产业缺乏有足够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带头人,缺少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带头人。由于农村尤其偏远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条件不够优厚,城乡发展不均衡,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差异悬殊,对人才吸引力不够,导致人才从农村流向城市。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选择背井离乡来到城市工作和生活,导致农村劳动力持续减少、农村人口外流现象严重,各类人才奔赴大城市,乡村人才逐渐减少,诸多乡村沦为只有老人和儿童留守的空心村。在此背景下,不要说让乡村吸引和留住更多人才了,让乡村留住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成了奢望和苛求,这种严峻的现状也严重困扰和制约着乡村的长远发展,影响和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步伐。“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随着社会变革的急剧转型,“三农”问题成为了我们心头难以放下的牵挂。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只有让人们愿意回、回得去、留得下,人气旺,乡村振兴方有希望。

在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当中,企业也会遇到此类问题,由于受前些年农村发展“钱景”不大的影响,更多的年轻人才选择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导致二三线城市人才流失严重,人才短缺成为了实施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农村缺人特别是缺少能人的问题已经成为振兴乡村的制约瓶颈。在实行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的过程当中,针对实地的情况分析,需要涉及到地域、文化、人口、土地性质、农业、旅游业等许多方面的问题研究分析,在这一过程的实践当中,会出现针对乡村振兴的专业性人才缺乏,从而导致对问题的调研和分析的速度变慢,使乡村振兴的发展进度变慢。

二是人才素质不高。农村人口基数大、实用类人才总量少。由于对农村实用类人才资源重视程度不够,挖掘、培养力度小,实用人才总量不足、文化层次总体偏低、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乡村振兴需求。因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及生长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制约,加之近两年有能力有技术的青年人都基本外出务工,留在乡村的基本是老人儿童偏多,乡村留守的年轻人,能力显得相对薄弱,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政策不了解的青年人,更难以为其做贡献。

(二)组织建设问题。农村基层组织是实现党在农村领导的基石,是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是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防火墙。随着新形势的变化,农村工作的内容、形势、重心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农村基层组织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加强新形势下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是一个事关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而在组织建设乡村振兴项目的建设过程当中,因为需要针对乡村改造等问题进行组织建设,遇到了部分实质性的困难。主要体现在:

一是当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问题,农村也迫切希望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而发展起来的前提条件,便是先建立优秀的农村基层组织,才能奠定未来发展的基础。目前大多数基层人员对乡村振兴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对于组建优秀基层组织形成壁垒。

二是由于农村信息闭塞,有部分村民对于党的工作理解上会存在一些偏差,给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带来不便,遇到无法推进的情况,工作人员更要耐心解释与疏导,完成工作的同时,也需得到村民的理解。

三是组织机构人员待遇低、政策保障性不强。大多数村干部是家庭经济收入来源的主要承担者,随着社会发展和农村工作重心下移,村干部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加上现在对村干部的管理要求跟机关干部同标准,村干部对家庭经营、孩子教育等基本无暇顾及,家庭日常生活开支开销严重受到制约。村上一些优秀青年、高等院校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开展工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待遇保障,现有的村干部工资待遇,不及在外务工人员半年工资。

解决方案:

事在人为,提高人才的质量,才能更好的将现有的资源最大化的利用起来,才能更好的落实乡村振兴建设的发展。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在组织建设上就要依靠农村基层组织在工作中的潜移默化,将党的思想宣传到每一户村民,用行动落实,让村民体会到真真切切的实惠,一起参与到农村发展的推动中。农村基层党组织,是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路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勇于扛起责任、提起“精气神”,着力发挥“领航者”的关键作用。

一是精准选好村级致富带头人,着力解决兴村强村能人缺失问题,努力提升乡村振兴带动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除了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除了各级各部门的惠民政策和资金支持,要寻找有战略眼光、有领导才能、有实干精神、有无私情怀的领头人物,来因地制宜谋划乡村振兴,来有激情有魄力地推动乡村振兴,着力解决兴村强村能人缺失的问题,有计划地为这类能人谋划出路、拓宽出口,为他们搭建更高更好的发展平台,打破他们成长进步的“天花板”,让他们始终保持干劲、有所盼头、激情满满,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带动力。完善干部管理,提高整体素质。着力建设一支顺民心、聚民力、带民富的高素质村级干部队伍,适应农村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抓好村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村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解决农村各种矛盾的能力。

二是在今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第十条中,明确提出,“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针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人才瓶颈制约问题,我们应该结合乡村发展的实际,因地区采取措施,不断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建立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搭建平台与保障待遇相配套的工作机制,着力破解振兴乡村的人才瓶颈。要拓宽视野选人。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界限,采取内选、外引、下派等多种途径,不断拓宽人才引进渠道。还要搭建平台用人。通过挂职锻炼、结对培养、跟班实习等办法,对后备干部交任务、压担子,让后备干部参与到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文明创建等急难险重的工作一线,提升实践能力。同时,搭建交流和培训平台,加大投入,加强对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年轻人培养,使民间的技术和艺术源远流长。发展离不开人,乡村振兴自当不例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发展,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为短期有效解决农村人才短缺问题,应该做好“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新青年下乡”等人才引进工作。

三是着眼长远,应该培养本地回流的“乡贤”为致富带头人。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做好农村人才政策这篇大文章,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建设。比如建设具有区域特色农民创业基地,支持青年农民返乡创业,吸引、鼓励有技术、懂市场、会管理、有一定资本积累的外出务工创业青年返乡创业,增强农业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和农村产业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活力。除去创业,乡村还呼唤更多青年主动参与基层公共事务管理,在乡村规划、治理、发展中,为乡村带去更多活力与想法。诚然,农村各方面条件不如城市,但在“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需要年轻人激情奋斗,沉下心来肩挑时代责任感、使命感。如果能有更多有志青年回乡拼搏,踏实苦干,就一定能早日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巨大力量。

(山东鲁坤印象环翠土地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徐海洋)




答复内容:

徐海洋代表:

您好,非常感谢您对威海市乡村人才工作的关注,您提出的关于“乡村振兴人才短板和组织建设”问题方面的调研报告提案已收悉,我们进行了认真研究学习,调研报告中所提出的问题与解决方案对我市乡村人才队伍振兴发展具有巨大的参考价值,下一步,我们将在工作中认真吸收。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已经或即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现答复如下:

1.多措并举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建设,解决人才短缺问题。一是创新首席专家制度,大力抓高端人才招引。出台《威海市文登区乡村振兴首席专家管理暂行办法》,实施了特优专家10万元工作津贴、创办项目200万元资金支持、科学研究经费补助、人才公寓优先保障等系列优惠政策,并设立了“人才服务专员”提供“一对一”服务。面向全国共引进高校专家、文化名人、致富带头人等126名,协同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围绕技术支撑、科技推广、文创观光、人才培养、精准扶贫等方面,集合本土致富能人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打造了“文化小村”“产业小村”等乡村品牌。下步,将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该项制度。二是聚焦日韩农业专家,大力开展多渠道合作。举办“高层次人才助推乡村振兴对接洽谈会”、“互联网赋能乡村振兴专家行版块活动”等系列对接活动,邀请庞国芳院士、凤岐茶社副总裁董明睿、韩中新科人才交流中心代表金英爱等20多名国内外专家共话威海乡村振兴,达成合作意向34个,现场签约2个。推动相关部门与韩中文化经济友好协会签订了系列合作协议,成立了“中韩(威海)农业交流合作中心”,在威海市农科院科研农场建立了“中韩农业科技示范园”,引进韩国优良品种和栽培技术,合作建立苹果、蔬菜、中草药等农业技术示范项目;与日本东京大学研究员、日中农林水产科技协会执行会长、中日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刘恩玺沟通中日农业技术合作事宜,依托其在日本的农业专家资源,在威海成立农业咨询服务公司,提供种植、畜牧等方面的技术咨询、专家指导、技术人员派遣等服务。三是着力引进优选生,大力抓基础人才招引。围绕乡村振兴等重点行业,联合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鲁东大学等高校,定向培养22名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公费农科生)。以威海市人才创新发展院为载体,指导各区市专项设置引进重点高校优秀毕业生农学岗位计划46个。目前,已经完成了网上报名和资格初审工作,共有513名考生报考农学类岗位,411名考生通过网上资格审查。下步,将根据疫情防控情况,适时组织面试工作,推动青年人才扎根基层、服务基层。

2.实施专项职业技能提升计划,解决人才素质不高问题。一方面,实施“威海鲁菜师傅”培育行动、职业发展行动、就业创业行动“三大计划”。建立“威海鲁菜师傅”职业培训、技能竞赛、技能鉴定和促进就业创业“四位一体”培养体系,开展“威海鲁菜师傅”培训3000人次以上。邀请黑伟钰、罗永存2位专家和省内外10家主营农家乐宴席的餐饮旺店、名店,开发了西洋参煲乳鸽、富贵乳山牡蛎等96个新菜品,助推威海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深入开展“就业创业培训下基层”活动。对接乡村振兴十大样板片区,依托全市20个培训基地和中心镇培训点,组织开展常态化“就业创业培训下基层”“乡村振兴培训直通车”“精准扶贫直通车”等活动,有效提升了农村居民和贫困人口就业创业和服务乡村振兴能力。2018年以来,全市免费培训农村居民和贫困人口356期2.4万多人次。

3.强化干事导向,加强农村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为180个省定贫困村、113个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选派464名驻村第一书记、100名村党组织书记,选优配强乡村带头人,完善干部管理机制,发挥好乡村“领航者”的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开展农村在外流动党员人才回引工作,建立回引人才联系帮带制度,共摸排本地在外流动党员5842名,确定重点招引对象706名,成功回引190名,下步,将根据工作需要与专家人才进行深入对接蓄足乡村人才后备力量源头活水。

再次感谢你们的提案意见,欢迎你们继续关心和支持威海人才工作!

中共威海市委组织部

2020年8月28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