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实施情况的报告 | ||||
| ||||
3月下旬至4月上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竞带领社会建设委员会及社会建设工委的同志对全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以下简称“一法一办法”)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执法检查组分别在市区和文登区、荣成市实地查看了威海市特殊教育学校、威海市妇幼保健院残疾儿童救助中心、荣成市中康医院等场所,并与市残联等14个部门负责同志进行了座谈,听取我市“一法一办法”贯彻实施情况汇报和有关意见及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贯彻实施“一法一办法”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共有残疾人约16.8万人,持证残疾人数为65007人,其中一二级重度残疾人数为8268人,一户两残及多残数为3277户。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残疾人保障“一法一办法”开展残疾人工作,残疾人康复、教育、劳动就业、文化体育生活、社会保障、无障碍环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落实。 (一)残疾人康复体系初步形成。一是加强康复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市、县级残疾人康复中心3处,总建筑面积达到3.7万平方米、床位272张;建成残疾儿童康复定点机构 18 个,成人康复定点机构32个。二是创新康复服务项目,开展遗传性耳聋基因免费检测、0—6岁儿童残疾筛查补助、重度肢体残疾人居家康复、小型康复训练器材进家庭等服务项目;三是打造康复服务品牌,连续17年开展“威高光明行动”,帮助20345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获得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市称号;四是提升辅具服务水平,将适配补贴的基本型辅助器具由45个品种逐步增加到91 种,对重度残疾人、0—17岁残疾儿童、低保或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在限额内实行全额补贴,在全省率先创建使用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综合服务平台;五是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标准,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范围由0至6岁扩大到0至17岁,救助标准由1.2万元提高到1.8万元。 (二)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得到较好保障。一是加大市区两级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力度,改善了教学环境,全市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为100%。二是实施残疾大学生励志助学项目,对残疾人大学生,按照大专4000元、本科6000元、硕士研究生8000元、博士研究生10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资助。三是对父母双方都是残疾人或一方是重度残疾人,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家庭子女按照本科4000元,专科3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救助,并将一、二级残疾人(不含听力、言语残疾)家庭的子女纳入慈善助学范围。 (三)残疾人劳动就业扎实推进。一是免费为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残疾人提供就业创业服务,实施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组织残疾人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提升创业就业能力。二是优化公益岗位开发,丰富就业形式,针对就业年龄段有就业意愿但难以进入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智力、精神、重度肢体残疾人,安排辅助性就业。三是形成了福利企业集中安置、其他企事业分散按比例安置、个体就业和自主创业相结合的残疾人就业格局,残疾人就业率逐步提高。 (四)残疾人文化体育生活日益丰富。开展残疾人文化周、健身周等活动,每四年举行一次全市范围的残疾人文艺汇演,连续成功举办3届残疾人冰雪运动、轮椅半程马拉松比赛,我市乒乓球运动员陈鑫在斯洛文尼亚国际残疾人乒乓球锦标赛中取得第二名,在图书馆、城市书房开设残疾人阅览室,方便残疾人阅读。 (五)残疾人社会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一是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险政府补贴标准,实施贫困残疾人、重度残疾人参加居民养老保险政府全额补贴政策,实施重度残疾人参加居民医疗保险政府全额补贴政策;二是扩大残疾人社会救助范围,将靠家庭供养的重度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政策;三是提高残疾人福利补贴标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由每人每月5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最高145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由每人每月6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最高135元;实施重度残疾人提前5年领取养老金政策。 (六)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得到改善。出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规划,加大无障碍改造力度,在全省率先开通无障碍公交,实施残疾人持证免费乘坐公交车政策,为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发放燃油补贴,在公共场所设置无障碍通行设施,服务窗口单位开设无障碍服务通道,我市残疾人无障碍建设工作得到中央和省级有关部门的肯定,去年被国家住建部评为全国无障碍达标城市。 二、存在的问题 在贯彻实施“一法一办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一是残疾人社会保障标准不够高。救助范围主要局限于贫困残疾人、重度残疾人和残疾儿童,一户多残、老残一体家庭保障救助政策较少;保障内容主要是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并且补贴额度较低。 二是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和康复技术比较滞后。专业康复机构数量少,康复服务能力不足;康复专业人才短缺,康复技术手段落后,难以满足残疾人康复多样化的需求。 三是残疾人就业创业难度大。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力度需进一步加强,用人单位提供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位较少,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制度安排落实不到位。 三、意见建议 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要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增加救助项目,提高保障标准,做到精准施策,实现精准救助。一是对18-55周岁丧失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人群,对一户多残、老残一体家庭,创新救助模式,切实减轻家庭负担;二是加大重度精神残疾人的集中收治供养力度,做到应收尽收;三是高度重视自闭症儿童问题,普及相关知识,尽早识别、早期干预,提高康复治疗效果。 (二)强化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一是进一步加大专业康复机构建设,大力引进和培养康复人才,实现科学康复、精准康复;二是加大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力度,提高残疾人创业就业能力;积极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落实好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要求;三是进一步加强特殊教育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大专兼职特教教师培训力度,大力推进融合教育,确保残疾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权利。 (三)营造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环境。一是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加大残疾人保障“一法一办法”的宣传力度,落实惠残政策,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二是发挥好残工委职能,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统筹好各种救助资源;三是通过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培育、扶持民间公益组织,鼓励企业、个人捐款,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保障残疾人平等地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成果。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