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审议报告
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市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
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审议意见的报告

发布日期:2021-05-06 17:26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威海市人大字号:[ ]


市人大常委会:

2020年10月29日,市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鞠立民受市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全市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提出了审议意见。针对会议提出的意见及建议,市政府进行了深入研究,认真落实。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一)层层压实工作责任。根据《山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行动三年规划》,实施威海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县级层面,将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医疗卫生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改革有关要求,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入保障长效机制,逐步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效率和水平。市级层面,建立健全由卫生健康、机构编制管理、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医保等部门参与的工作协调推进机制,统筹抓好配套政策落实,形成推动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合力。

(二)加强规划引领。坚持“以基层为重点”的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以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解决居民主要健康问题为目标导向,结合“十四五”卫生健康规划编制,进一步完善县域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相关政策措施,提升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使用的科学性和协调性,加大人、财、物等资源向基层、县域倾斜力度,推动卫生健康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三)完善投入保障机制。严格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经费核定等相关政策,整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资金,并根据年度服务完成情况、绩效考核评价结果拨付,充分调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积极性。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预算管理办法,统筹安排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经费,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培训和人员招聘所需资金进行合理补助,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2020年,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累计投入资金33890万元,同比增长12.03%。

二、提升服务能力,持续优化体系链条

(一)发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龙头作用。按照“网格化管理、同质化服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深入推进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建设,充分发挥城市三级医院的品牌、专科、技术和管理优势,搭建信息互通共享的业务支撑平台,提高医学影像、远程心电、远程会诊、检查检验等中心运行效能,做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全方位提升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完善县级医院二级诊疗科目建设,建立区域卒中、胸痛、创伤等救治中心,开展微创外科和腔镜手术,补齐县级综合医院发热门诊、感染性疾病救治和病原微生物检测、急诊急救等服务短板。截至目前,全市4家县级公立医院通过三甲复审,8家县级公立医院通过二甲评审,荣成市、乳山市人民医院入选全国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推荐标准县医院名单。

(二)分层提升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加强镇卫生院硬件设施建设,严格对照国家标准,配备与诊疗服务科目相匹配的DR、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远程心电和眼底等常用设备,全市服务人口达到5万以上的镇卫生院全部配备16排以上CT设备。健全镇卫生院科室设置,根据当地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和服务需求,分类设置康复、口腔等特色科室,拓宽医疗服务范围,提升小专科医疗服务能力,确保镇卫生院识别和初步诊治病种达到50种以上,实现常见病、普通病不出镇。探索推进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建设,在面积较大、交通不便的涉农区市、开发区,选择1—3个镇卫生院建设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将其服务能力提升到二级医院标准,构建农村地区30分钟重点疾病救治服务圈。目前,全市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达标率同比提高24%,每千名常住人口床位数达到1.16张、基层卫生人员达到2.3人,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三)推动村级卫生健康服务提档升级。严格按照《山东省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提升标准》,持续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引领提升工程,在实现村卫生室服务全覆盖的基础上,分级分类推进示范标准村卫生室建设,以点带面,打造一批省、市、县级村卫生室示范建设典型,带动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提档升级。力争到2022年底,全市49处中心村卫生室全部配备血液分析仪、除颤仪、具备远程诊断功能心电图机等设备,1134处一般村卫生室配备重点人群智慧随访设备以及康复理疗设备,打造以中心村卫生室为主体、一般村卫生室和村卫生室服务点为补充的农村地区15分钟健康服务圈。进一步拓展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承接二、三级医院的接续性、延续性医疗服务,对新建或由卫生院转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参照社区医院标准建设。力争到2022年底,每个区市、开发区至少建成1家社区医院。

三、注重引育结合,补齐基层卫生人才短板

(一)加大紧缺人才引进力度。围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目标,进一步优化人才引进方式,借助“百千万英才计划”“万名大学生聚集计划”“海纳英才计划”等,畅通引才绿色通道,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级专业技术等级结构比例由10%提高至20%,进一步优化专业技术结构。落实工资、职称等激励政策,对基层引进具有全日制本科学历或急需紧缺骨干人才,给予每人每年1万元补助,合同期内连续发放5年,确保引进的人才留得住。截至目前,累计通过高层次和紧缺人才专业目录引进人才19人,招聘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编人员342人。

(二)加强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坚持“送出去、请进来”相结合,加大业务骨干、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力度,采取在职进修、专家授课和带教等形式,对在职人员分期分批进行再教育、再提高,2020年共完成全科医生转岗培训111人,招聘公费订单定向培养和学费代偿医学专业毕业生83人,分别完成高血压、糖尿病线上培训3723人和3804人。采取定向培养、轮流进修、跟踪考核等方式,扩大农村医学生公费订单定向培养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规模,着力培养一支以中青年医生为骨干、覆盖主要学科的后备人才梯队。同时,根据基层机构功能定位和群众健康需求,抓好全科、中医、康复等专业核心骨干人才培养,确保每个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至少培养1名首席高血压临床医师、糖尿病临床医师和中医师。

(三)统筹县域人才资源。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总体平衡”的原则,建立县域医共体内人员统筹使用和 柔性流动机制,对人员实行集中统筹管理、动态调配。积极推行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县管镇用”“镇管村用”,严格落实基层岗位人员与县级医院交流轮岗机制,按照上下人数相同的原则,定期进行双向交流,实现县级医院下沉带教与基层岗位上挂培训相统一,提升基层岗位人员知识、技术水平,推进县域医疗服务同质化。综合运用职称评选、晋级等激励措施,加速推动人才向基层流动。截至目前,共开展轮岗交流70次,县级选派下沉基层带教40人次,基层上挂到县级交流学习217人次。

(四)提高基层人员待遇水平。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建立公益一类保障与公益二类激励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合理确定绩效工资总量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有利于人才下沉和医共体发展的薪酬制度,使基层机构人员收入逐步达到县级医院同职级人员水平。严格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一般诊疗费等补偿政策,保障乡村医生薪酬待遇,对新录用的“镇招村用”且在乡村医生岗位工作的人员,按照规定缴纳企业社会保险金;对聘至村卫生室岗位且具备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或全日制医学专业专科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使其薪酬待遇与当地镇卫生院同等条件下临床医师工资水平相适应。对取得执业医师(助理)资格工作3年以上的乡村医生,探索推行通过特设岗位招考镇卫生院编制等方式,拓展乡村医生职业发展空间,增强乡村医生岗位吸引力。

四、优化服务模式,创新丰富供给体系

(一)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以百姓就医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带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目标,统筹推进县域医共体和市级医疗集团建设,将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全部纳入各医疗集团,构建由城市直通基层“网底”的整合型、网格化医疗服务体系,搭建分级诊疗服务平台。全面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二级以上医院的统筹衔接,抓好签约居民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政策落实,进一步畅通转诊通道,延伸分级诊疗工作链条。2020年,全市基层就诊率达到60.95%,同比提高6.28个百分点,二、三级医院向下转诊人次同比提高18.3%。

(二)提供多元化服务。探索建立医疗卫生服务巡诊制度,开展市、县、镇、村四级医疗专家基层巡诊活动并建立常态化机制,2020年对全市2431个村完成2轮全覆盖巡诊,服务群众16万余人次。大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强化中医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对口帮扶作用,逐步实现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全覆盖,中医药特色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比例达到50%以上。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建立健全医疗卫生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在现有7处取得养老执业许可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上,继续鼓励基层养老机构通过建、扩、改、转等方式,提供老年康复、老年护理等接续性服务,推动养老机构医疗巡诊和双向转诊服务常态化,打通医养结合通道,实现医疗康养零距离无缝衔接。启动安宁疗护试点工作,成功申报省级安宁疗护试点市,共确定17家试点单位,医养结合床位总数超过1.4万张。

(三)推进信息化赋能增效。推进全市远程医疗体系建设,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统一配备80余套远程会诊视频及远程心电终端,构建起市、县、镇三级远程医疗框架体系。推进威海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及运营维护项目建设,整合市级信息化财政预算资金,着力完善各级平台和基层信息系统数据采集、共享推送、分析利用、查阅更新、质量控制等实用功能,推动市县两级平台、基层医疗机构医疗信息系统、基本公共卫生系统、家庭医生签约系统升级,实现县域内健康数据互联互通,建立融合公共卫生、电子病历等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电子健康档案。

五、深化支付方式改革,发挥医保基金杠杆调控作用

(一)加快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严格落实国家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要求,及时总结“中医日间病房”试点工作经验,在所有符合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中全面推开。积极探索开展中医门诊统筹试点工作,将小儿推拿、针灸类疾病门诊治疗发生且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纳入门诊统筹报销,按不同医院级别设置起付标准和报销比例,进一步延伸制定普通门诊、一般诊疗以及门诊慢病政策相结合的门诊共济制度,搭建“互联网+医保+医疗+医药”医保门诊慢病管理综合服务平台,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涵盖所有慢病患者的门诊慢病综合管理服务新模式,引导患者到基层医疗机构就医,最大限度减轻医疗负担。

(二)发挥医保基金调控引导作用。开展医保总额付费试点,出台《威海市医疗保健集团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管理办法(试行)》,完善结余留用、超支分担的激励约束机制,对办理双向转诊手续的上转住院参保患者,只计算首次起付线。加大对医疗集团的政策倾斜力度,实行总额打包的支付方式,将医疗集团指标下达至牵头医院,由牵头医院进行内部调剂,充分发挥医保政策在促进三医联动、引导分级诊疗等方面的杠杆作用。调整基层药品配备使用政策,将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可遴选的药品范围全部下沉基层,加强医共体内各级医疗机构用药衔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非基本药物使用占比达到50%。完善分级诊疗相关政策,按照医院级别设定参保人员医疗费用起付标准和报销比例,通过医保报销比例的差异化设置,引导参保人员到基层就医。

以上报告不当之处,请指正。

威海市人民政府         

2021年2月20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