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开征求《威海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修正草案)》意见的公告

发布日期:2024-08-21 16:39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威海市人大字号:[ ]


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保障公民在立法中的参与权,现将《威海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修正草案)》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欢迎社会各界通过信件、传真或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意见或建议。征求意见的截止时间为2024921日。

通讯地址:威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邮编:264200;联系电话:5206501;传真电话:5218518;电子邮箱:whrdfgw@wh.shandong.cn。

 

 

                                                         威海市人大常委会

                                                           2024821


   

威海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修正草案)

 

一、将第一条修改为:“为了规范地方性法规的制定,提高地方性法规立法质量,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推进法治威海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二、将第条修改为:“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修改、废止、解释地方性法规,适用本条例。”

三、增加一条,作为第三条:“制定地方性法规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依法治市,深入推进法治威海建设。”

四、增加一条,作为第条:“制定地方性法规应当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贯彻新发展理念,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本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五、将第四条和第六条合并为第五条,修改为:“制定地方性法规应当符合宪法的规定、原则和精神,不得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地方性法规相抵触;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

六、将第八条改为第六条,修改为:“制定地方性法规应当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制定地方性法规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坚持公开立法,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

七、将第七条和第九条合并为第七条,修改为:“制定地方性法规应当从实际出发,符合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实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地方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

“地方性法规应当明确、具体,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对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地方性法规已经明确规定的内容,一般不作重复性规定。”

八、增加一条,作为第八条:“ 制定地方性法规应当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九、增加一条,作为第九条:“制定地方性法规应当适应改革需要,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和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相统一,引导、推动、规范、保障相关改革,发挥法治在本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十、将第十条改为第十二条,修改为:“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建立地方性法规项目库、编制年度地方性法规制定计划等形式,加强对地方性法规制定工作的统筹安排。建立地方性法规项目库和编制年度地方性法规制定计划,应当认真研究代表议案和建议,广泛征集意见,科学论证评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的需要,按照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的要求,合理确定地方性法规制定项目。地方性法规项目库入库项目和年度地方性法规制定计划由主任会议通过,年度地方性法规制定计划按程序向社会公布。”

十一、将第十三条改为第十五条,修改为:“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对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计划项目建议进行研究,形成市人民政府下一年度地方性法规制定计划项目建议,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十二、删去第十四条。

十三、将第十九条改为第二十条,修改为:“常务委员会决定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的地方性法规案,应当在会议举行的一个月前将地方性法规草案发给代表,并可以适时组织代表研读讨论,征求代表的意见。”

十四、将第三十一条改为第三十二条,修改为:“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案,各方面意见比较一致的,可以经一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即交付表决;调整事项较为单一或者部分修改的地方性法规案,各方面意见比较一致,或者遇有紧急情形的,也可以经一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即交付表决;重要的地方性法规案,可以经三次以上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再交付表决。”

十五、将第三十八条改为第三十九条,第四款修改为:“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应当将地方性法规草案发送相关领域的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各区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基层立法联系点以及有关部门、组织和专家征求意见。”

十六、删去第四十一条。

十七、将第四十四条修改为:“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的地方性法规案,因各方面对制定该地方性法规的必要性、可行性等重大问题存在较大意见分歧搁置审议满两年的,或者因暂不付表决经过两年没有再次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审议的,主任会议可以决定终止审议,并向常务委员会报告;必要时,主任会议也可以决定延期审议。”

十八、增加一条,作为第四十六条:“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通过制定、修改、废止、解释地方性法规等多种形式,增强地方立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

十九、增加一条,作为第四十七条:“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应当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加强对法规项目立法进程的统筹协调和法规内容的审核把关,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和效率。

“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围绕地方立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立法课题研究,提出论证报告,形成科学的立法工作机制,为立法决策提供支持。”

二十、增加一条,作为四十八条:“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设立地方立法研究服务基地、聘请专家顾问,注重发挥其作用和专业优势,为地方立法提供智力支持和咨询服务。”

二十一、增加一条,作为四十九条:“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深入听取基层群众和有关方面对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地方立法工作的意见。”

二十、增加一条,作为五十条:“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可以会同有关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建立区域协同立法工作机制,协同制定地方性法规,在本行政区域或者有关区域内实施。”

二十、增加一条,作为五十一条:“市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对立法建议、地方性法规草案或者地方性法规组织立法前、立法中和立法后评估。

负责地方性法规草案起草的单位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对地方性法规草案、立法建议组织立法前评估。

负责地方性法规实施的单位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对地方性法规组织立法后评估。

二十四、将第四十八条改为第五十四条,修改为:“起草地方性法规草案应当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的意见,总结实践经验,科学论证评估,符合国家和省立法技术规范,提高地方性法规草案质量。”

二十五、将第五十五条改为第六十一条,第一款修改为:“地方性法规案与本市其他地方性法规相关规定不一致的,提案人应当予以说明并提出处理意见,必要时应当同时提出修改或者废止其他地方性法规相关规定的议案。”

二十六、删去第五十六条。

二十七、增加一条,作为第六十二条:“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出有关地方性法规问题的决定,适用本条例的有关规定。”

二十八、增加一条,作为第六十三条:“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加强立法宣传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发布立法信息、介绍情况、回应关切。”

二十九、增加一条,作为第六十四条:“为了维护法制统一和适应改革发展需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组织进行地方性法规清理:

“(一)法律、行政法规、本省地方性法规制定、修改或者废止后,地方性法规与上位法不一致的;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要求进行清理的;

“(三)国家政策发生重大调整或者管理体制、管理事项发生重大变化的;

“(四)地方性法规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

“(五)其他需要进行清理的情形。

“对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进行清理,可以采用集中修改或者废止的方式,对多件地方性法规一并提出修改案或者废止案。”

三十、将第六十条改为第六十八条,第一款修改为:“地方性法规公布后,其文本以及草案的说明、审议结果报告等,应当及时在《威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威海人大网站和《威海日报》上刊载。”

三十一、将第六十一条改为第六十九条,修改为:“地方性法规被修改的,应当公布新的地方性法规文本。

“地方性法规被废止的,除由其他地方性法规规定废止该地方性法规的以外,应当发布公告予以公布。

三十二、将第六十四条改为第七十二条,修改为:“市人民政府、市监察委员会、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和市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以及各区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地方性法规解释的要求。”

三十三、将第六十八条改为第七十六条,修改为:“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地方性法规作出的解释同地方性法规具有同等效力。”

三十四、删去第六章。

此外,对条文顺序和个别文字作相应调整和修改。

《威海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修改前后对照表.docx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