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威海丨砥砺十载立良法 擘画善治新华章 | ||||
| ||||
十年,于历史长河不过一瞬;于法治进程,却足以垒石成山。2015年,威海获得地方立法权,“以良法促善治”的崭新篇章由此翻开。 十年来,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全力服务发展大局,立足威海资源禀赋,积极探索创新,稳步推进重点领域立法,先后制定了20部地方性法规,构建起以《威海市精致城市建设条例》为统领,涵盖生态保护、经略海洋、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的“1+N”精致城市建设法规体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法治动能。 “1+N”法规体系保障精致城市建设 深秋时节,在经开区上海路,一处温暖的城市驿站成了户外工作者的歇脚地。驿站中配备饮水机、微波炉、医药箱等设施。“有了这个驿站,赶上刮风下雨,我们能有个地方休息,平时中午热个饭也很方便。”附近的环卫工人说。如今,像这样的驿站,经开区已有7处,另有3处即将落地。
关于城市驿站的建设要求,体现在全国首部以精致城市建设为主题的地方性法规——《威海市精致城市建设条例》中。 “随着精致城市建设逐步推进,需要对城市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不精致不到位问题进行系统规范,对实践中形成的经验以立法形式进行固化。”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负责人说。 精致城市建设立法是全国首创,没有经验可鉴。为确保立法科学合理、体现民意,威海市建立起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用精致理念引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方面,力求每个环节有章可循。
城市建设涉及许多方面,仅靠一部统领性法规难以覆盖周全。市人大常委会围绕精致城市建设,因势利导、突出特色,又先后制定19部地方性法规,形成高质量法治供给体系: ——聚焦城市成长中的“生态考题”,市人大常委会将山水海湾岛全部纳入立法保护范围,颁布实施城市风貌保护条例、海岸带保护条例、刘公岛保护条例等7部地方性法规,补齐监管制度短板,筑牢生态保护法治屏障; ——为寻求海洋经济与安全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市人大常委会出台海上交通安全条例、海洋牧场管理条例等,将海上活动安全与生态环境保护、港口管理、旅游发展等相衔接,对海上交通和休闲活动、海洋牧场生产经营和平台管理等进行规范,为海上活动安全管理提供及时有效的法规依据; ——致力于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市人大常委会率先在设区的市立法中引入“安全韧性”理念,从停车管理和服务、气瓶安全管理、城乡供水安全等重点领域入手,分类制定单项法规、作出制度设计,逐步补齐城市安全发展制度短板,以法治之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开门立法”广纳民意集民智 “建议对无证开采温泉的处罚进行细化,以增强可操作性。”7月3日,在乳山市城区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温泉资源开发企业代表、居民代表、有关部门负责人等与立法工作人员围坐一起积极建言。这样的场景,是市人大常委会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深耕“开门立法”的生动缩影。
立法要体现民意,首先得让更多人有机会发声;立法要保证科学,更需专业力量深度参与。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扩大参与主体上动足了脑筋,让基层立法联系点、专家学者、行业协会等齐发力,构建起民意征集与科学论证的“最大合力场”。 一方面,充分发挥35个基层立法联系点民意直通车作用。市人大常委会工作人员带着草案走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院落,让“法规到群众中去、意见从群众中来”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场景。多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先后组织调研座谈等活动120多次,7200多条意见建议像涓涓细流汇入立法长河,让法规条文更接地气。 另一方面,善借“外脑”凝聚智慧。市人大常委会与山大(威海)、天津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合作设立立法研究服务基地,同时遴选出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立法专家31人建立立法专家库,每部法规起草论证都邀请立法专家深度参与。近年来,在制定刘公岛保护条例、气瓶安全管理条例、温泉资源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时,市人大常委会均举办专题论证会,大到制度设计的合法性,小到一个词语的表述精度,专家们都用专业眼光把关,让地方性法规既接“地气”又含“法理”。
“开门立法”,还得让群众参与过程更便捷。市人大常委会搭建起全媒体征集平台,报纸上有专栏、网站上有专题,法规草案每次审议后,都全文“晒”在这些平台上,为法规修改征得“第一手”民意,为精致城市建设增添浓重的“民主底色”。 十年来,市人大常委会用“开门立法”的实践,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立法领域可感可触,让科学精神贯穿法规制定全过程。每一部法规的背后,既凝聚着万千群众的智慧,也闪耀着专业智库的光芒,不仅让法规更具生命力,更让群众真切感受到,自己也是法治建设的参与者、受益者。 监督护航推动法规落地见实效 原本已要退休的威海市巡游出租汽车驾驶员阮武卿,正为日后的出路发愁,却在生日当天“遇上”《威海市客运出租汽车管理若干规定》出台,将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年龄放宽到65周岁。他高兴地说:“这个职业我干了30多年,对它很有感情,还要接着干。” 一部法规,及时回应群众关切,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这样的案例在威海还有很多,通过制定《威海市停车管理和服务条例》,100多处机关企事业单位停车场错时开放;通过出台《威海市海岸带保护条例》,自然岸线保有率提升到了51%…… 立法,不能只看数量,关键是所立之法能否有效解决实际问题。为推动地方性法规正确有效实施、确保法规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市人大常委会坚持立法与实施并重、立法与监督相贯通,建立起常态化“立法体检”机制,推动条例更好进入执法、融入司法、列入普法。 每年临近尾声,东山宾馆迎宾会堂内,一年一度的专题询问“大考”总会如期而至。“考官”由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担任,前来“赶考”的是市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
专题询问是人大履行监督职责的法定方式,也是以监督推动落实的重要表现形式。市人大常委会连续多年组织对海岸带保护条例、山体保护条例、危险废物管理办法、停车管理和服务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实施情况进行专题询问、满意度测评,持续加大监督力度,打通法规实施的“最后一公里”。 每场专题询问里,“考题”瞄准法规实施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询问改变“开卷应询”做法,采取背对背方式,事先不透露应询部门和询问问题;询问后,现场组织对部门应答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当场公布,增强专题询问实效。 去年,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养老服务保障条例、停车管理服务条例两部地方性法规实施情况专题询问后,在人大监督下,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积极整改,目前全市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90%以上,政府指导价停车场免费停车时间统一延长至15分钟,新增停车泊位3300多个,重点路段私自占用停车泊位、“僵尸车”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十年立法路,步步皆有力。一个个首部、一项项创新,把威海的“山、水、海、岛”写进条文,也将“民生、绿色、特色”刻入城市发展肌理。未来,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以法治为笔、民心为墨,续写更加精准、更富温度的立法新篇章。 |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