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威海丨地方立法守护“中华民族警醒之岛” | ||||
| ||||
盛夏的刘公岛,碧海蓝天,游人如织,金色的沙滩与葱郁的林木间人影绰绰,海风轻拂,浪花翻涌,勾勒出一幅无与伦比的海滨画卷。风景如画的背后,是地方立法之功、法治护航之效的持续彰显。 《威海市刘公岛保护条例》自2023年3月1日实施以来,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不断完善机制,积极强化保障,认真组织落实,刘公岛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进一步放大,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游客数量逐年攀升,功能作用日益彰显。至7月21日,本年度刘公岛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17万人次,同比增长14%。 牢记嘱托 立良法促善治 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刘公岛视察,作出了“要警钟长鸣,铭记历史教训,13亿多中国人要发愤图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更强大”的重要指示,为刘公岛保护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为了更好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威海市人大常委会决定从地方立法入手,启动刘公岛保护立法,围绕岛屿保护、管理、利用等方面精准设计制度规范,进一步放大刘公岛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国家安全教育优势,充分彰显其历史教科书的独特属性和价值内涵。 2021年,市人大常委会召开立法协调会,听取有关委室和市政府相关部门汇报,标志着《威海市刘公岛保护和管理条例》草案起草工作正式启动。 经过反复比选,市政府委托刘公岛管理委员会负责草案起草工作,并多次听取起草情况汇报,及时对草案中涉及的制度性、政策性问题进行研究。 2022年8月3日,经市政府第9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以市政府议案形式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进行审议。 科学民主 让《条例》满载民意 刘公岛不仅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见证地,更是一座自然风光旖旎的旅游胜地,有八方游客,也有长居岛民。面对未来的自然资源保护、安全生产、社会管理和旅游服务等方方面面,大家都有话想说。 为此,在征求意见阶段,市人大常委会通过报纸、网站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30个基层立法联系点也广泛收集民众声音。 不只是听,还要实地走访。市人大教科文卫委组织部分人大代表、相关部门负责人到刘公岛开展立法调研,与一线工作人员、岛上村民深入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市人大法制委、常委会法工委组织6次立法调研和座谈,听取基层执法人员、居民代表和游客代表意见;市人大常委会召开高规格专家论证会,邀请11位国内海岛保护、历史文化和法律等领域的专家对《草案》进行专题论证。 在专家论证会上,现场气氛高涨,观点、思路、想法不断碰撞,相得益彰—— 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原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刘松山提出,从立法技术方面来看,“管理”相对“保护”而言,管理要小一点,建议把题目由“威海市刘公岛保护和管理条例”改成“威海市刘公岛保护条例”; 西南政法大学地方立法研究院执行院长周祖成提出,保护措施应根据保护对象分级,采取不同措施; 海岛保护专家、原海军航空大学教授马骏杰提出,找准刘公岛的历史文化定位,加强传承和利用,将历史题材探索出现代价值; …… 在汇总、研究各方面提出的修改意见基础上,市人大法制委、常委会法工委组织力量对草案进行集中修改,并形成了草案修改稿。 落地显效 交出厚实答卷 2022年12月22日,市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该《条例》,报经2023年1月10日山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一次会议批准后,向社会公布施行。 《条例》施行以来,变化看得见、摸得着: 《条例》提出,“岛上列为文物的建筑和历史建筑的修缮,应当坚持修旧如旧,保持原有风貌。”刘公岛持续推进甲午战争纪念地不可移动文物建筑保护,实施了海军公所、黄岛炮台等系列文物保护工程,甲午战争纪念地建筑群保护利用项目获评第四届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例; 《条例》提出,“加强森林病虫害等的监测与防治,建立定期排查机制,及时发现、清理病死树木,并采取科学有效手段,防治森林病虫害。”刘公岛严格保护森林资源,林区连续两年遏制松材线虫病疫情,成为全市国有林场中首个松材线虫病疫点拔除单位; 《条例》提出,“监督指导岛上各生产经营单位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定期组织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活动,保障刘公岛安全运营。”刘公岛以安全生产“百日攻坚”行动为抓手,集中攻坚岛内车辆和船舶安全管理,全面夯实防火安全隐患检查、文物安全排查、野外火源管控等10个方面责任链条,实现生产安全、文物安全零事故; …… 立法守护“中华民族警醒之岛”,目前,刘公岛已构筑起集爱国主义教育、党性教育、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国防教育、廉政教育“五位一体”的教育新格局。《条例》实施两年多来,岛内培训学员30多万人次,实现党政军民学各类群体和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划全覆盖,刘公岛的警醒教育功能作用持续彰显。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