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威海丨依法监督履职 守护绿水青山 | ||||
| ||||
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周年的日子。威海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一以贯之抓好生态文明建设,从荣获全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第一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联合国人居奖,到实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市域全覆盖,几乎囊括了生态领域的所有重要荣誉。 良好的生态答卷,离不开有力的监督护航。近年来,围绕守护自然资源资产,市人大常委会探索建立了常态化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监督贯通工作机制,持续提升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双重效能,以精准监督守好绿水青山,让“含绿量”转化为发展的“含金量”。 立法监督双轮驱动 管理迈出坚实步伐 2023年3月1日,《威海市刘公岛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统筹山、海、湾、岛、滩等要素,以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为刘公岛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作出明确规划。 在此之前,我市立足“千公里海岸线”实际,制定了《威海市海岸带保护条例》,加强海岸带保护、利用与管理;根据低山和丘陵占全市总面积69.6%的实际,制定了《威海市山体保护条例》,明确全市山体保护实行保护区制度…… 紧锣密鼓的行动背后,市人大常委会方向明确、思路清晰——围绕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保护与开发利用,建立健全法治体系,夯实安全发展根基,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从立法层面加以规范,目前,市人大常委会结合工作中发现的、代表建议中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共制定了6部地方性法规,为管好用好国有自然资源资产奠定基础。 在抓好法规制定完善的同时,市人大常委会还通过执法检查与监督评价联动,强化法规执行力,确保落地生根、发挥实效。 在对海岸带保护条例执法检查后,发现市域海岸带的保护、利用和管理缺乏整体规划指导,推动出台了《威海市域海岸带保护规划》,引导海岸带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景观环境的合理保护,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100%;对海洋牧场管理条例开展执法检查,发现存在海产品资源利用水平低、渔旅产业融合发展不足等问题,推动市政府出台了《威海市海洋牧场发展规划》等系列文件,大力发展海洋渔业新产业新业态…… 此外,根据执法检查发现的问题,预算工委组织开展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监督评价,邀请人大代表、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参与,结合开展满意度测评等方式,研究提出推动问题解决的建议,形成监督评价意见,报市委并反馈政府有关部门,督促抓好整改落实。 促进协同发力 放大监督效应 我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海洋、土地、矿产、森林等国有自然资源资产规模大、种类多、性质各不相同,如何才能强化监督力量,做到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 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多方力量,基本建立起人大与联系点互补、外部力量协作、县级人大联动机制,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高效协同的监督体系。 作为市人大常委会的联系点,山东大学人大预算监督研究中心威海基地成立后,“认领”的第一个调研课题便是海域使用立体确权。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组织下,双方先后到乳山市、环翠区实地调研,提出加强相关涉海规划无缝衔接、规范开展海域使用论证等建议意见,推动市政府进一步完善海域使用管理制度机制,提高海洋资源配置效率,在海域管理能力建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凝聚多方力量,协同攻坚破题,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 与外部合力协作,围绕水资源保护利用,从审计整改、环保督察、巡视巡察、12345热线等渠道多方搜集问题线索,联合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开展督导,走访16个镇、45个村庄,实地查看群众用水情况,让2.67万农村群众喝上安全水、放心水; 与县级人大联动,针对砂石等矿产资源开采经营秩序不规范引发的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和乳山市人大常委会联合开展调研,提出针对性建议,推动乳山市出台了砂石资源扎口实施意见和管理办法,成立砂石资源运营监管平台,形成了县域砂石资源“扎口管理”改革经验,并获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 …… 近三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共查找发现涉及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基础性、机制性等方面的问题16项,提出对策建议20条,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和相关部门的积极响应,相关经验做法被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专刊推广。 守护绿水青山,行动永不止步。市人大常委会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两山”理念,以更完备的法规体系为“盾”,以更有力的监督举措为“剑”,让生态保护的成果惠及更多民众,助力威海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