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党务公开>要闻
助力中心工作进行时丨垛岭村蝶变背后的“人大力量”

发布日期:2025-08-23 21:00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威海市人大字号:[ ]


错落有致的房屋,郁郁葱葱的林荫,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环绕村庄潺潺而过。远处是成片的苹果树,点缀着两座蓝莓种植大棚,还有初具规模的果干加工厂房……在蓝天的映衬下,勾勒出一幅喜人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山路坎坷,交通不便,房子破旧。”临港区草庙子镇垛岭村党支部书记王文波这样形容5年前的垛岭村,“现在村子完全变了样,路修好了,环境美了,民宿建起来了,村里也有了苹果和地瓜加工厂、蓝莓大棚等特色产业项目,大家都有了盼头。”

转变始于2021年,威海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与垛岭村开展结对帮扶工作,派驻机关干部到村里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从党的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精准帮扶、不断实践,成功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党群齐心 夯实基础设施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帮助垛岭村党支部增强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让这个小山村在人大帮扶力量撤出后依然能“走得稳、跑得远”的长远之计。

第一书记驻村以来,配合村党支部更新完善了村规民约,建立了村民自治章程、信用建设、党员学习等制度,组织开展环境整治、道路清雪等志愿服务活动70余次,研究解决了闲置大棚盘活、老旧果园改造等难题,让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看得见、摸得着,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发挥。

苹果一直是垛岭村的传统支柱产业,然而村子周边山垛沟夼较多,经雨水冲刷后,山路崎岖坎坷,成熟期果子往山下运送总避免不了磕磕碰碰。修路,是村民一直以来的心愿。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通过第一书记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多方协调争取资源。最终,7000多平方米的通山路平整硬化,村内道路也全部铺上了沥青。“这路好了,不怕苹果颠坏了,走着舒服,心里也畅快。”村民詹树茂说。

修的是路,改变的是农村面貌,联系的是党心民心。在村党员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下,拆除违法建筑、清理“三大堆”杂物,新增超过7000平方米的绿化面积;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治理,对村西长达2公里的河道进行全面整治;通过河道清淤、建拦砂坎、修漫水桥和步行道,提升了河道生态环境,改善了周边80亩农田灌溉条件;实施弱电下地和污水并网工程,对100平方米的墙体进行彩绘装饰……

随着一个个基础设施项目顺利实施,村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水清、岸绿、河畅、景美”成了村里的新名片。

因地制宜 做实可持续发展产业

“面子”扮靓只是第一步,想让村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村集体的“腰包”就要鼓起来。

每逢苹果成熟的季节,走进垛岭村苹果干加工厂,阵阵香甜扑鼻而来。车间里工人分工明确,将挑选好的苹果进行清洗、切块、烘干,现场忙碌有序。

“建苹果干加工厂是驻村书记带着我们外出考察学回来的致富路子,村子里坐拥500亩的苹果园,只卖苹果效益低,把它加工成苹果干,产品附加值增加一倍不止。”王文波说。

经过近三年的不断调试和两任第一书记的接棒推进,垛岭村果干加工技术愈加成熟。2023年,为进一步扩大果干生产效能,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积极帮助协调争取帮扶资金,扩建厂房400余平方米,增设巴氏消毒流水线、臭氧机等设施,并注册“垛岭云川”品牌商标,办理食品安全生产许可证,给果干产品“上户口”,让“小作坊”摇身一变成为村办企业。从村办企业生产经营以来,已参加8次展销活动,售出果干3600余斤,收入14.4万元,带动了12名村民家门口就业。

有了可持续发展产业,垛岭村并未止步,再次将目光锁定在特色产业“蓝莓种植”上。在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的多次沟通协调下,垛岭村成功对接威海胶东伯瑞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引入蓝莓种苗和专业种植技术,盘活村内2处闲置果蔬大棚。蓝莓大棚的建成,不仅给村集体增加了稳定收入,也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依托独特的资源和环境,垛岭村积极探索“农业+产业+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招引外来投资创业,地瓜粉条加工厂、家禽养殖厂和田园特色精品民宿相继建成,村里的产业越来越多,发展态势越来越好。

当下,在垛岭村听到最多的是发展话题,看到最多的是实干场景,现任驻村第一书记李毅每每谈起村中发展,眼神充满坚定,与村干部之间开展工作更是无缝衔接,党群凝心聚力谋发展在此刻更加具象化。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将继续以党建引领为抓手,积极探索壮大产业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通过做活农业这篇文章,增强村级“造血”功能,逐步实现产业兴、村民富、乡村美,为垛岭村的全面振兴注入“人大动能”。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