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中心工作进行时丨以人大之力助推文旅融合出圈出彩 | ||||
| ||||
当张信哲、王心凌、陈嘉桦、范逸臣等歌手齐聚威海热情献唱,吸引全国万名乐迷前来;当《嗨放派》《樱桃琥珀》等多部综艺影视剧来威取景,带动游客打卡热潮;当威海100超级越野赛鸣枪开跑,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多名选手齐聚一堂……威海,这座滨海小城正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各地的目光。 威海文旅“火出圈”的背后有着市人大常委会从未间断的履职步伐。 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紧盯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主线,立良法、强监督、善履职,激活文旅创新“一池春水”,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助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立法固本 筑牢文旅发展法治根基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保护是发展的根基。一座刘公岛,半部近代史,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分水岭,刘公岛见证了中日甲午战争的悲壮和殇痛,更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抗争。 为了保护好这一历史风貌区,讲好刘公岛的故事,2023年,市人大常委会出台《威海市刘公岛保护条例》,明确“充分利用刘公岛特殊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强与相关国家、地区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彰显其历史教科书的独特属性和价值内涵。 再将目光投向近千公里海岸线上,山海互映,岛泉共生,自带滤镜的“威海蓝”成为中外游客竞相打卡的城市符号。用立法保护这抹“威海蓝”,市人大常委会在全国率先出台海岸带保护专项地方性法规——《威海市海岸带保护条例》,聚力打造城海相依的宜居海湾、山海相融的宜游海湾,让高颜值的生态吸引更多游客来威。 同时,立足全域协同发展的大格局,市人大常委会还出台了《威海市城市风貌保护条例》,严格把控城市风貌、景观色彩、建筑限高等管控尺度,精心做好特色街区、园林绿化、城市雕塑等每处细节,以匠心营造独特魅力,让八方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返。 精准监督 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 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将推进全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监督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围绕全域旅游、乡村旅游、文化产业、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等主题,先后5次对全市旅游工作进行专题调研,提出“将801公里的山海景观旅游公路打造成中国最美自驾游公路”“在节事活动上做文章”“提升文化与商业融合水平”等意见建议,推动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快研究处理。 严把审议“落实关”是增强人大监督实效、推动问题解决的关键一环。市人大常委会对审议意见的提出、办理和督办方式做出优化完善,探索出“监督—落实—再监督—再落实”层层跟进的监督模式,以闭环监督之力确保审议意见落到实处。同时,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听取专项工作报告、开展满意度测评等形式,持续完善全链条监督,压实部门整改责任,推动市文旅局出台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海洋旅游、入境旅游等21项配套文件和政策举措,全面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如今,威海以“千里山海自在威海”品牌为引领,已构筑起全域全季全时全龄的文旅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先后50余次登上携程、同程、马蜂窝等目的地热门榜,实现主流OTA平台榜单“全满贯”。 代表聚力 汇集产业发展智慧力量 人大代表不仅是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更是汇聚推动发展的智慧力量。 在市十八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多名人大代表围绕推动文旅产业发展提出建议,其中,市人大代表李建欣提出的《关于深耕入境旅游市场 擦亮国际旅游城市名片的建议》被列为市人大常委会重点督办建议。市文旅局迅速回应,从加快培育领航特色项目、打造优质产品线路、开展境外精准营销、优化入境支付服务等方面明确下步工作计划,推动入境旅游持续升温。 5月初,来自俄罗斯多地的31位旅行商来到威海进行线路考察,同一时间,140名韩国游客畅游华夏城、西霞口等景区……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威海、石岛出入境边防检查站验放出入境人员超31万人次,同比增长超15%。其中,外国游客达6.2万余人次。“建议提出时,没想到能这么快看到成效。”看着入境外国游客数量持续攀升,李建欣高兴地说。 代表履职活力的有效激发,离不开有力的机制保障。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全市67个代表工作站的“一线窗口”作用,邀请代表们定期进站倾听游客点评、记录群众期盼。同时,进一步丰富代表活动形式,组织人大代表围绕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开展跨区市调研,为全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坚实的民意基础和实践智慧。 法治的力度、监督的精度、代表的温度,共同汇聚成人大助力文旅融合发展的坚实力量。市人大常委会将持续助力文旅深度融合,让威海不仅成为市民自豪的精致家园,更成为游客向往的“诗与远方”。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